Breadcrumbs

如何面对社恐?

michael, 24 十二月, 2022

“社恐”恐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词汇,很多人都说自己有社恐。某机构调研用户数据显示,有八成受访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有“社恐”。如果说“社恐”是弥漫于青年人群体中的一种新症候,也并不算夸张。相关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社恐”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福音是否可以拯救陷入社恐的人。

社交焦虑,也称为社交恐惧/社恐。它与单纯的“内向”并不一样,社交恐惧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具有社交焦虑的人会过分监控和关注自己在社交时的行为,并且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负面的评价。

具体来说:

1、回避社交。由于害怕讲话或做傻事,或害怕在别人面前失态,不愿意涉足社交情境。
2、常以逃避的方式面对社交困扰,大部分时候都是远离人群、单独活动。拒绝邀请本身可能就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和勇气,并且还会在拒绝邀请之后忐忑很久,思考自己的拒绝会不会显得自己很无礼。
3、在绝大多数社交情境里,总是表现出社交焦虑、害羞或胆怯,需要带着强烈的害怕和焦虑去忍受。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坐前面,甚至觉得无地自容。社交时出现心跳加快、出汗、口干、肌肉紧张和颤抖、脸红、手抖、尿频等状况。
4、他们会时刻审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担心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使自己尴尬,羞耻,被他人笑话。对他人的批评或反驳过分敏感,怀疑别人是否针对自己。
5、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在社交场合开始慌张时,可能没办法会轻松说话,因为身体和心理出现的症状导致他们根本无法组织好语言。
6、有社交的欲望,却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
7、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8、极少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但是不等于绝对没有。在特定的、安全的环境下,他们也能自如地和朋友交谈和交往。尤其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或让自己很有安全感的人。
9、具有社交焦虑的人,也会不敢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要求,并且极度害怕自己的要求被否定或者拒绝。因为我会把我本来合理的要求看作是并不合理的、给别人添麻烦的要求。
10、此外,寻求帮助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情境。所以,在不具有其他严重心理问题共病(如抑郁、酒精依赖症)的情况下,社交焦虑的人很难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和治疗。

社交前:社恐的人会出现预期的恐惧,也就是社交之前担心自己会社交失败,让别人看出自己紧张不安,所以会出现逾预期的恐惧,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社交时:社交时一旦症状出现会出现极度的紧张感,这个时候会逃避别人的眼神,目光,一旦症状在人前爆发又会去观察别人是否有看着他,看到他的恐惧,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社交后:由于社交时症状爆发,所以社交以后会不断的去回想当时的社交情景,别人对他的判断,看法,当他出现紧张不自然的时候别人是否有看到,看到之后别人出现什么表情,极其细节的回忆当时社交情况,一边回忆一边陷入无尽的恐惧之中,担心别人对他反感,讨厌,不喜欢他。

其实大多数在正常社交范围、对处理人际关系有畏难情绪的,不知如何处置的,不能说是真‘社恐’。从医学角度讲,能称得上“社恐”患者的,是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可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那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要就医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更多所谓独立的人格,和自主选择的思维,大都是网络服务所致,它致使年轻人有困难时很难再求助于其他人,而是更乐于求助万能的互联网,因为这样即便捷高效,又不用处理过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过程导致年轻人过分依赖于无社交性的服务,从而形成自我封闭的交流模式,这就非常非常非常像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反正我在家就能丰衣足食,我为何要赔足脸面与其他人进行社交。

人们是怎样“帮助”社恐的?

可是没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难理解这种恐惧与焦虑。我身边的一些人经常想要“解决”我的问题。

他们以为我只是内向和胆小,他们会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要锻炼一下自己。”于是,他们便逼着我接打电话、叫陌生人来跟我聊天、还有某位亲戚让我对着天空大喊三声“我能行”……

对于任何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他们都听过太多次“放轻松点”,“这没什么”,“你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安慰和劝告了。

但是,这些建议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作用。因为具有社交焦虑的人并不是想要焦虑,而是被动地感受到了焦虑。

在处于特定的社交场合中时,他们基于曾经的痛苦经验形成的自动化负性思维便被激活。

他们抱持着自己肯定会出丑、别人肯定会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的不合理信念(Rapee & Heimberg, 1997)。

对于他们来说,社交焦虑并不是一个可以靠“克服”被“解决”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需要被接纳和理解的状态。

社恐的表面的原因:
1、对别人负面的评价感觉到恐惧或焦虑。
2、聚光灯效应。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3、完美主义。想靠完美来控制负面评价。
4、回避社交带来社交技能的降低。
 

从CBT看深层的原因:
CBT分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在遇到刺激时大脑中立即跳出来的一句话,而这个自动思维背后意味着中间信念,中间信念指向的又是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一般是由于来访者的成长环境而产生的。

核心信念一般可分为三种:
不可爱(别人总是不喜欢我,总会离开我);
不可控(世界是不可控的);
不胜任(我是没有能力的)。

中间信念比如:
我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才能说话、打招呼;
只有获得所有人的肯定,我才是受人喜爱的;
如果我受到别人喜爱,我应该一言一行都做到最好,不能犯错。

CBT的处理方案:
1、在社交实践中,通过自己观察,征求他人反馈等方式来觉察他人对自己是否有负面评价。如“当看到同学紧张时,你是否内心会嘲笑他呢”。并且进行思考,当别人看到自己出错时,是否会因为一次失误就全盘否定?
2、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别人的关注焦点,一举一动都会被审视。实际上,每个人都更加关注自己,包括我们眼中的“其他人”。
3、暴露疗法是直接让来访者接触最让她恐惧的社交情境(一般是演讲),学会在这个最恐惧的场景中耐受焦虑时,其他社交场景也就迎刃而解了。系统脱敏是让来访者填写几个自己恐惧的社交场景,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来访者先体验低级的恐惧场景,适应后再对较高等级的恐惧场景进行适应练习,直至最恐惧的社交场景。
4、让来访者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变得更好,哪怕只是一点点,而不再对是否完美的结果耿耿于怀。
5、角色扮演是指在咨询室里模拟来访者不擅长的社交场景,比如邀约别人吃饭等,咨询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做法来提高来访者的社交技能。在这部分,也可以让来访者阅读指定书目的指定章节,并且针对性地讨论来提高来访者的社交水平。
6、在做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来访者的改变动机意愿。从咨询结果来看:【下定决心改变的人总是能改变的,而不愿承受痛苦的人是很难有所改变的】尤其是社恐患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回避行为,他们习惯了回避,而不擅长面对。所以,这里就要和他们探讨“为什么要改变”“改变了会怎么样”“不改变会怎样”“为了改变可以做哪些”。

福音如何让我们从社恐中得自由?
1、福音让我们专注在主耶稣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主耶稣已经爱了我,就算所有的事情都搞砸,主耶稣依然爱我。主耶稣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别人对我的看法。靠着主耶稣我凡事都能做。洪水泛滥之时,主耶稣坐着为王。无论发生什么,主耶稣都在掌管,都是为了我的益处。。。我只需要单单讨主耶稣的喜悦,而不是人的喜悦。。。
2、福音让我们爱主耶稣,并为了主耶稣而爱别人。我们的焦点除了主耶稣,就是看有没有行善的机会,如何效法主耶稣去爱别人。我们是利他倾向的,而不是自我为中心的。而我们爱的目的是为了主耶稣,而不是别人的回应,我们爱的方式是效法主耶稣,也用爱人如己的方式,我们是从自己和别人那里越来越得自由的。
3、福音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很糟,本来就不完美,但是主耶稣已经赦免和接纳了自己。所以我们不是必须完美才能被主使用。主使用的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软弱的人。主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主会帮助自己不断提升,因为主在自己的里面,也和自己同在,所以主在自己里面所成就的,会超过自己的所求所想。
4、福音告诉我们,主耶稣是我们爱的榜样,我们为了主耶稣,可以不断操练,提高爱别人的智慧和能力,主会和我们同在。失败不是基督徒的词汇。因为主耶稣永远不会失败。我们会跌倒,但不会全身扑倒,主耶稣会扶持我们起来。我们可以靠着主耶稣,越来越好的。我们是有盼望的。
5、福音赐给我们一家人,我们可以一起彼此操练,彼此接纳,我们可以一起学会如何爱、如何社交,如何一起成长。这是相对安全的环境。教会是最好的成长和改变的环境。这里有主耶稣的爱,有主耶稣的同在,我们作为一家人彼此安慰、彼此鼓励,这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