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经文是马太福音不容易理解的经文。通常有两种看法:
1、35节提到的天父对“你们”的宽恕是永恒中的宽恕,如果天父不宽恕,“你们”就必须下地狱,因为34节提到的“你们”被掌刑的折磨,直到还清所欠的债,而这时不可能的。所以35节的重点是宽恕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才会得到神最终的宽恕。如果一个人没有宽恕的特征,就不会得到神最终的宽恕。 2、35节提到的天父的“宽恕”是指神对基督徒今生的宽恕,这不会动摇基督徒的身份和地位,但是会影响基督徒和天父的相交。当天父不宽恕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爱的管教(启3:19),包括祷告不蒙垂听(赛59:2)、受苦(诗篇32:3-4)、受患难(启2:22)、愁苦(来12:11)、生病(雅5:15-16),甚至会死(林前11:30-32;约一5:16-17)等。
哪一种是对的呢?
应该是第二种。理由如下: 1、耶稣的故事针对的是彼得为代表的主的门徒,是神所拣选的,在永恒中已经被宽恕了。弗1:7提到我们的过犯已经得到赦免;弗4:32 神在基督里已经宽恕了我们。
2、永恒中的宽恕是在基督里的,是一次性的,是永远的。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太18:23-34提到的寓言故事不属于这种情形。这个故事中王先是宽恕了那个仆人,之后因着那个仆人没有宽恕他人,王就收回了起初对他的赦免,给与他一定的惩罚。这不太符合永恒中的宽恕的情形。在永恒中,神的宽恕一旦给与某一个人,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他也就成为具有宽恕人特征的人(虽然不完美)。即便他有不宽恕人的时候,神也不会收回永恒中的宽恕而让他下地狱。
3、太18:35的平行经文是6:14-15,从上下文来看指的也是基督徒。因为6:14的开始在原文中有“因为”这个连词,说明14-15所提到的“如果你们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是为了解释太6:12“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也就是说,我们如此祷告的原因是因为神对我们的宽恕是以我们对别人的宽恕为前提的。而主祷文显然是指基督徒向天父发出的祷告。神已经成为他们的天父,他们已经成为神的儿女。这里提到神宽恕是以我们的宽恕为前提的,而且是我们向天父祷告时所祈求的宽恕,所以不是永恒中的宽恕,永恒中的宽恕是基督里的宽恕,是无条件的,是已经完成的,是不需要我们每天都祈求的。如果没有永恒中的宽恕,我们就是神的仇敌,神也不是我们的天父,我们也不是神的儿女。
4、虽然永恒中我们已经得到神在基督里的宽恕,我们已经成为神的儿女,但是今生我们依然会犯罪,如果我们一直活在罪中,如同旧约的以色列民一样(诗篇99:8说神赦免以色列民,却会报应他们),虽然不会失去选民的地位,但是依然会影响神对我们的态度,影响我们和神的团契,甚至会经历神的管教。当神不宽恕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积累神的怒气,到了一定程度管教就会临到。神是不轻易发怒的神,是不轻易管教的神,但等于永远不发怒和永远不管教。神管教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悔改,结出公义的果子,也避免我们犯更多的罪(来12:5-11)。神的管教乃是出于爱。管教是神的儿女的特征。来自天父的管教正好证明是神的儿女。
天父和儿女的关系可以用我们为人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来比较。我们的孩子犯罪一直不悔改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生气,可能会管教他们,但是和他们的关系不会断绝,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儿女,我们依然爱他们。我们管教也是出于爱,是为了孩子不要去犯罪以及从罪中悔改。
5、当神因着我们的罪管教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轻看神的管教,要认罪悔改和得到神的宽恕,这样(虽然不能保证,但是)会有利于神挪去对我们的管教。神曾对大卫说:我已经赦免了你,但是你要被管教(撒下12:13),之后诗篇51篇记载了大卫在神面前的认罪和求神赦免。其他诗篇也记载了大卫在管教中向神认罪悔改(诗篇32:3-5),或者呼求神挪去管教,同时向神认罪(诗篇38)。神也管教了旧约的摩西(民20:2-13;申3:23-29),以及参孙(士16:1-21)。雅5:14-16提到有人得病可能是出于罪的缘故,所以要认罪和祷告,让罪得赦免和病得医治。
6、罪会影响我们和神的关系,可能会让神不听我们的祷告(赛59:2),神对我们的宽恕会有助于我们的祷告蒙垂听,反之,神不宽恕我们的时候,神可能会掩面不听我们的祷告。这就是为什么主祷文要求神宽恕我们的罪的一个原因。王上8:30,36,39,49-50记载了所罗门恳求神赦免百姓的罪,垂听他们的祷告。耶利米哀歌3:40-44提到神不赦免的时候,神没有垂听以色列人的祷告,反而加以管教。玛拿西因为拜偶像而被神管教,后来谦卑认罪,神听了他的祷告(代下33:10-13)。可11:24-26提到了有信心的祷告,然后马上提到了要宽恕得罪我们的人,好叫天父也宽恕我们。这说明宽恕会影响我们的祷告。
7、向神认罪,求神赦免,会让我们避免或免去神可能的管教。当希西家骄傲而惹动神的愤怒的时候,他和百姓自卑在神的面前,结果得到神的宽恕,以致于神的愤怒没有在那一代临到他们(代下32:24-26)。当神决不赦免的时候,说明神的管教很可能会临到(书24:19-20;申29:18-20)。
8、另外一处平行经文是路6:37,里面提到“你们饶恕人,就必蒙饶恕”,这里的上下文也是指神的儿女,而不是未得救的人。6:36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说明“你们”是门徒,是天父的儿女,已经是得救的人。今生的基督徒在被神管教的时候,等于被神审判、定罪和惩治(路6:37;耶10:24;诗篇118:18;箴言3:11;林前11:32),如同父母惩治儿女(申21:18)。这些都是今生的,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神的怒气乃是一宿之间,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诗篇30:5)。
9、神之所以以我们的宽恕作为宽恕我们的前提,把这作为主祷文唯一提到人际关系的祷告,原因是1)宽恕彰显了福音,让基督的名的荣耀。福音的核心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成就了对我们的宽恕。我们对人的宽恕彰显了神对我们的宽恕,我们宽恕人的动力也是因为神对我们的宽恕(弗4:32)。2)宽恕是基督徒的基本特征。基督徒得到神如此大、如此多的宽恕,就自然会成为一个愿意把宽恕给与别人的人。一个不愿意给出去宽恕的人,说明没有领受过神的宽恕。3)神很重视我们的人际关系。在十诫中有六诫是关于人际关系的。当我们彼此相爱的时候,就活出神的形象,让神的名得荣耀。4)宽恕是所有关系的基石。没有宽恕,就没有关系,不宽恕是关系中和教会中的头号问题。如果神不宽恕我们,我们就与神隔绝,无法来到神的面前。如果我们不宽恕别人,就无法与人和好,就容易有苦毒、怨恨、愤怒、嚷闹等更多的罪,美好的关系就不会存在。
10、有人说不是每一个称呼天父的或主的人都是真的基督徒(太7:21-23)。比如犹大就不是。所以当中有宽恕的特征的才是真的基督徒。这样的说话是对的。但却不是这个预言故事的主要意思。如果是的话,应该这样表达“你要宽恕人,好证明/显明/验证你们已经被宽恕了。如果你们不宽恕,就说明你们没有被宽恕(过)”。
11、有人说这个预言故事里的恶奴才仅仅是得到了宽恕的供应,却没有得到宽恕本身,所以王最后并没有实际给与他宽恕。这不大符合故事的情节。故事的开始王实际上是给与了宽恕,免了恶奴才的债,并释放了他,只不过是在看到恶奴才恶待欠他债的人,所以王收回了宽恕,把他扔到监狱里。而从永恒的角度来说,神一旦给与了宽恕,就实实在在宽恕了,是永远不会收回的。如果你成为了神的儿女,就永远是神的儿女。今生的宽恕则是不一样的,如同这个故事所呈现的,今生的宽恕是有可能收回的,或实际上最终并没有给与,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主祷文祈求主宽恕我们的罪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宽恕别人,我们的祷告可能最终没有得到垂听。
12、有人说约一1:9提到我们只要认罪,神就赦免了,所以我们对别人的宽恕不应该成为神宽恕我们的条件。这是对经文的误解。这里提到的认罪也包括认不宽恕的罪,而真正的认罪包含回转,而不是敷衍了事,或仅仅是嘴巴功夫,而没有实际上内心的改变。如果我们醒悟到自己有不宽恕人的罪,承认了,并愿意回转,说明我们就开始宽恕了。这样就满足了神宽恕我们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可11:25-26提到我们祷告的时候,想到别人得罪我们,就赶紧饶恕,好让天父也饶恕我们。因为不宽恕的罪会妨碍神宽恕我们,也会影响我们的祷告蒙垂听。
13、有人说这是指教会的赦免,教会本来宽恕了一个人的过犯,但是因着他犯了不宽恕人的罪,所以收回原来的宽恕,如同太18:17所说的一样,看待他如同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种说法和太18:35是不一致的。太18:35提到的是“天父”,而不是教会。而且在教会纪律有关的经文(太18:15-17)中,从来没有提到教会一开始宽恕这个人的罪,而是这个人被一个人、两到三个人劝勉都拒绝悔改,直到教会层面也是如此,所以教会才开除他的,也就是说教会在最后才做了不赦免这个人不悔改的罪的决定,因为悔改是一个基督徒的特征,一直在罪中不悔改会让人质疑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基督徒。林前5:11提到不能把一直不悔改的人当做弟兄姐妹来相交,林前6:9说一直在罪中不悔改的人不能进神的国。
14、有人说今生不宽恕的罪不可能带来如同故事所描述的那么严厉的惩罚,这等于在监狱里直到还清所有的债,可能一辈子都还不完。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寓言故事的解经。一般来说不是寓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现实的意义,也不能将寓言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或角色和现实的细节或角色对应。正确的解读是参照耶稣的解释来理解故事的意义。这个故事的解释在于18:35,重点是不宽恕会带来神的管教,会带来痛苦,因此彼得要一直宽恕下去。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说法等于误解了神的圣洁和公义。因着神的圣洁,罪绝对会影响我们和神的关系,因着神的公义,罪一定会遭受报应。如果神不赦免一个罪,神可以一直追究到底,直到这个人认罪悔改,因为这个人得罪了配得无限荣耀和尊崇的神。然而神有是怜悯的神,只要我们谦卑下来,认罪悔改,神就亲近我们(雅4:8-10)。如果故事中这位被放在监狱里的恶奴才最终谦卑下来了,决定宽恕那个得罪他的人,并请求神的宽恕,神未必不会宽恕他的罪和放他出来。而且我们需要留意的是:一开始神对这位恶奴才的要求是卖了所有的家产和家人来偿还所欠的债务,在他没有宽恕人之后,神对他的要求是要他一个人呆在监狱里受苦。这实际上已经彰显了神对他及他家人的怜悯。神在管教当中总是以慈悲为怀,而且总是给人悔改的机会。
总结: 1、得罪等于没有达到应有的期待或标准,实际的表现和应有的表现之间的差距就是债务。 2、宽恕等于取消别人的债务,释放别人从债务中得自由,而不宽恕则会带来对人的追讨、审判、定罪及惩治。 3、我们不仅可能被一个人得罪,还可能被得罪很多次,实践证明是距离越近的人得罪越多。 4、耶稣希望我们不仅宽恕一次,而且要一直宽恕下去。 5、因着得罪神,我们欠神的债远远多于别人欠我们的。 6、如果想要得到今生的宽恕,就一定要宽恕得罪我们的人。 7、如果我们不宽恕别人,会带来天父的不宽恕,结果会带来天父的审判、定罪和惩治。 8、所以我们一旦想到别人的得罪,祷告的时候就宽恕别人,如果一旦想到自己还没有宽恕,就认罪悔改,以得到神的宽恕,以让我们的祷告没有阻碍、让我们免于被管教或脱离管教。
愿一切荣耀归于舍弃自己的独生子来让我们得到宽恕的阿爸父神! 愿因着领受了神的怜恤和宽恕,我们都成为怜恤和宽恕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