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盟约神学或圣约神学是什么?

admin, 18 十月, 2021

一、盟约神学的背景

  1. 宗教环境
    • 时间:盟约神学起源于16世纪宗教改革,17世纪在清教徒和改革宗神学中系统化。
    • 背景:宗教改革(1517年起)强调圣经权威和神的恩典,反对天主教的功德神学(信心加行为才能进天国,还有炼狱等概念)。加尔文主义(Calvinism)成为盟约神学的主要神学基础,强调神的绝对主权和预定论。
    • 社会背景:16-17世纪,欧洲(尤其是瑞士、荷兰、英国)新教徒寻求用圣经框架解释神与人类的关系,反对天主教的等级制度和繁复礼仪。
  2. 神学需求
    • 改革宗神学家需要一个系统框架,将旧约和新约的救赎历史统一,解释神的计划如何在历史中展开。
    • 盟约神学回应了中世纪天主教的“功德”观念,强调救赎完全基于神的恩典和主权。
       
    • 权威资料
    • Berkhof, Louis.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6. (经典改革宗神学著作,详细阐述盟约神学框架)
    • Horton, Michael.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2009. (现代改革宗对盟约神学的介绍)

二、盟约神学的由来

  1. 早期萌芽
    • 16世纪: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菲利普·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强调神与人的盟约关系,但未系统化。
    • 瑞士改革
      乌尔里希·茨温利(Ulrich Zwingli)在苏黎世强调神与选民的盟约(如亚伯拉罕之约,创12:1-3)。
      海因里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在《论圣约》(De Testamento seu Foedere Dei, 1534)中首次系统阐述盟约观念,强调旧约与新约的统一性。
    • 加尔文影响: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在《基督教要义》(1536)中提出神与人类通过盟约互动,奠定盟约神学基础。
  2. 系统化
    • 17世纪:荷兰神学家如约翰内斯·科凯乌斯(Johannes Cocceius)在《盟约神学要义(Summa Doctrinae de Foedere et Testamento Dei, 1648)》(1648)中系统化盟约神学,提出“恩典之约”和“行为之约”的框架。
    • 英国清教徒:清教徒神学家(如约翰·欧文,John Owen)将盟约神学融入英格兰改革宗传统,体现在《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中。
    • 苏格兰与荷兰:盟约神学成为长老会(Presbyterian)和荷兰改革宗(Dutch Reformed)的主流神学,影响北美清教徒。

       3、发展

       18-19世纪,盟约神学在新英格兰清教徒(如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浸信会(如特殊浸信会)中持续发展。

      20世纪,改革宗神学家(如路易斯·伯克霍夫,Louis Berkhof)进一步完善盟约神学,反对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的分段式救赎观。

  • 权威资料

  • Bullinger, Heinrich. A Brief Exposition of the One and Eternal Testament or Covenant of God (1534). 英译本收录于 Fountainhead of Federalism, ed. Charles S. McCoy and J. Wayne Baker, 1991.
  • Cocceius, Johannes. The Doctrine of the Covenant and Testament of God (1648). 英译本,Reformed Academic Press, 2016.
  •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646). 参见:https://www.westminsterconfession.org/

三、盟约神学的内容

圣约或盟约神学致力于寻求在神救赎历史上神的旨意或计划的合一。圣约神学看待圣约不是从圣经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圣约,乃是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圣约。盟约神学以“盟约”(神与人类的约定)为核心,解释救赎历史和神人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框架:

  1. 三大盟约
    • 行为之约(Covenant of Works)
      • 时间:创世时,神与亚当立约(创2:16-17)。
      • 内容:要求亚当完全顺服,服从则得永生,违背则受咒诅(死亡)。
      • 结果:亚当犯罪(创3:6),人类堕落,行为之约失败。
    • 恩典之约(Covenant of Grace)
      • 时间:堕落后(创3:15为原型),贯穿旧约(亚伯拉罕、摩西、大卫之约)和新约(基督的新约,路22:20)。恩典之约基本上是创3:15关于救赎主的应许,所有的历史被看做是这个约的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新约和旧约一样,只是恩典之约在不同时代的administration执行。
      • 内容:神通过基督的救赎恩典,赐予选民救恩,基于神的拣选而非人的功德。
      • 特点:1)因为在传统的盟约神学中,旧约被认为也是一种恩典之约,而不是行为之约,因此旧约的以色列就是教会,旧约的十诫在新约依然有效。2)圣约神学还认为十诫是永恒的、不会改变的神的道德律,是神刻在人里面的律法,是无论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要遵守的,也是要因此向神交账的。旧约的礼仪律和民刑律会在新约的时候废除,道德律不会。3)新约里耶稣并没有颁布新的道德律,乃是十诫在新约的应用。新约里提到对摩西律法的废除,仅仅是针对礼仪律和民刑律而已。4)圣约神学认为,在救赎历史的长河中,教会其实只有一个,神的救恩只有一个,称义的途径只有一个,神的以色列民只有一个,不同的圣约只是恩典之约在不同救赎历史中的不同体现而已。5)圣约神学通常认为,在神的子民有任何回应以前,神就主动地、单方面地和他们立约。如果他的子民的回应是信心和顺服,就蒙神的祝福,如果是不信和悖逆,就遭遇咒诅。因为神是主动的和单方面的,所以又成为恩典之约,或无条件的约。6)传统的圣约神学家认为新约仅仅是旧约的更新版。在加尔文的耶利米书的注释中,他说“神永远不会和自己不一致,也不会和自己不像。。。所以第一个约是不可侵犯的,神早已和亚伯拉罕立约,律法只是对那一个约的确认(confirmation),律法依赖于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因此神永远不会另立一个全新的,和第一个约相反或完全不同的约。。。新约的新只在于形式。。。但是本质依然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看到神从一开始就提到,他没有改变教义的本质。在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中,有一部分是“新旧约的相似点”,加尔文这样说“现在我们清楚地看到所有被神收纳成为设你子民的一部分的人都是和神立同样的约,靠同样的律法,和先祖所立的约和我们的约在实质上和现实上非常像,以致于这两个约其实是一个,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dispensation)有着不同的模式(mode).”所以对于加尔文及其追随者来说,摩西律法对于基督徒来说同样是有效的。更具体一些来说,是摩西律法中的道德律,也就是十诫。《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中的41条提到了这一点。7)在教会与以色列的关系上,传统的圣约神学认为教会替代了以色列。他们认为新约是耶稣第一次确立的,是和教会确立的,以色列只是教会的预表。新约本来就不是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的,乃是和属灵的以色列订立的。他们认为:如果新约是神与以色列民订立的,而现在新约已经生效,那么新约的子民就是神的以色列民,因此教会就是神的以色列。
    • 救赎之约(Covenant of Redemption)
      • 时间:永恒中,三位一体(父、子、圣灵)之间的约定(约17:2-6)。
      • 内容:父神拣选救赎对象,子神(基督)代赎罪债,圣灵施行救恩。
      • 争议:部分神学家(如科凯乌斯)认为独立于恩典之约,部分(如欧文)视其为恩典之约的基础。
  2. 核心原则
    • 救赎历史的连续性:旧约和新约是神单一救赎计划的展开,反对时代论的割裂(如以色列与教会的分离)。
    • 预定论:救赎基于神的拣选和主权,非人的行为(弗1:4-5)。
    • 圣约共同体:教会是神的盟约群体,强调社区纪律和集体责任。
    • 圣约记号:旧约的割礼(创17:10)和逾越节(出12),新约的洗礼(太28:19)和圣餐(林前11:23-25)是盟约的可见标志。
  3. 与时代论的对比
    • 盟约神学强调救赎历史的统一性,视以色列和教会为神的同一子民。
    • 时代论(19世纪兴起)将救赎历史分为多个“时代”,强调以色列与教会的区别,常见于现代福音派。
    •  

权威资料

  • Horton, Michael. God of Promise: Introducing Covenant Theology. Baker Books, 2006. (清晰阐述三大盟约框架)
  • Owen, Joh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vol. 12, The Covenant of Grace. Banner of Truth, 1967. (深入探讨救赎之约)

四、代表人物

  •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 贡献:在《基督教要义》中提出神通过盟约与人类互动,强调恩典之约的救赎核心。
    • 影响:为盟约神学奠定基础,影响瑞士、荷兰和英格兰改革宗。
    • 资料:Calvin, Joh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 英译本,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60.
  • 海因里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1575)
    • 贡献:在《论圣约》中阐述旧约与新约的统一性,强调盟约的连续性。
    • 影响:影响清教徒和长老会,奠定盟约神学的早期框架。
    • 资料:Bullinger, Heinrich. Fountainhead of Federalism, ed. McCoy and Baker, 1991.
  • 约翰内斯·科凯乌斯(Johannes Cocceius, 1603-1669)
    • 贡献:在《盟约神学要义》中系统化行为之约和恩典之约,强调救赎历史的阶段性。
    • 影响:使盟约神学成为荷兰改革宗的核心教义。
    • 资料:Cocceius, Johannes. The Doctrine of the Covenant and Testament of God. Reformed Academic Press, 2016.
  • 约翰·欧文(John Owen, 1616-1683)
    • 贡献:清教徒神学家,详细阐述救赎之约,强调基督的代赎工作。
    • 影响:通过清教徒神学影响英格兰和北美浸信会。
    • 资料:Owen, Joh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vol. 12. Banner of Truth, 1967.

五、对浸信会的影响

盟约神学对浸信会的不同分支影响各异,因神学立场(加尔文主义 vs 阿民念主义)和历史背景不同:

  1. 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
    • 接受盟约神学
      • 特殊浸信会继承清教徒的加尔文主义,全面采用盟约神学,强调行为之约、恩典之约和救赎之约。
      • 《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明确阐述盟约神学,视信徒浸礼为恩典之约的记号。
    • 影响
      • 神学基础:为特殊浸信会提供系统神学,强化预定论和圣经权威。
      • 教会实践:信徒浸礼取代婴儿洗礼,强调盟约共同体的纯洁性。
      • 北京影响:19世纪,特殊浸信会宣教士(如Jehu Lewis Shuck)将盟约神学的教会自治和加尔文主义带入北京,影响家庭教会(如王明道的基督徒会堂)坚持独立性和圣经权威。
    • 资料:Second London Baptist Confession (1689). 参见:https://www.1689.com/
  2. 普通浸信会(General Baptists)
    • 有限接受
      • 普通浸信会倾向阿民念主义(自由意志),对盟约神学的预定论持怀疑态度,仅部分接受恩典之约的救赎框架。
      • 《正统信条》(1679)提及盟约,但淡化预定论,强调普遍救赎。
    • 影响
      • 盟约神学影响较弱,普通浸信会更注重个人信仰自由和布道。
      • 北京:普通浸信会的影响较小,宣教士多来自特殊浸信会。
    • 资料:Orthodox Creed (1679). 参见:https://www.reformedreader.org/ccc/orthodoxcreed.htm
  3. 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
    • 早期影响
      • 19世纪,美南浸信会继承特殊浸信会的盟约神学,强调预定论和教会自治。
      • 《浸信会信仰与信息》(1925)保留盟约神学的痕迹,如救赎的恩典基础。
    • 现代演变
      • 1970-1980年代的“保守派复兴”强化圣经无误,部分淡化盟约神学的系统性,转向福音派布道。
      • 部分SBC教会(如改革宗派系)仍持盟约神学。
    • 资料:Baptist Faith and Message (1925, 2000). 参见:https://www.sbc.net/bfm/
  4. 美国浸信会(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 ABCUSA)
    • 淡化盟约神学
      • 19世纪末,ABCUSA受自由派神学(高等批评、现代主义)影响,淡化盟约神学的预定论和系统性。
      • 强调社会福音和个人自由,盟约神学仅存于早期清教徒传统。
    • 影响
      • 推动神学多元化和社会正义(如种族平等、女性牧师),减少盟约神学的核心地位。
      • 北京:ABCUSA宣教士(如李提摩太)通过教育(如教会学校)和《万国公报》传播自由派理念,盟约神学影响微弱。
    • 资料: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 Historical Documents. 参见:https://www.abc-usa.org/
  5. 改革宗浸信会(Reformed Baptists)
    • 强烈继承
      • 改革宗浸信会严格遵循《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全面接受盟约神学,强调三大盟约。
      • 影响
        • 强化加尔文主义、教会纪律和系统神学,吸引保守派信徒。
        • 资料:Mohler, Albert. The Conviction to Lead. Bethany House, 2012.

    以下三个链接可能对你了解盟约(圣约)神学有帮助:

     改革宗神学五大要义

    上帝的圣约

    圣约神学发展简史

    什么是圣约神学?

    改革宗对婴儿洗的观点

    为什么要婴儿洗?

    时代论与圣约神学的区别?

    里面的观点不代表本教会观点,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