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从保罗的事工来看教会的转型

Maike, 29 五月, 2024

徒1:8是使徒行传的钥匙性或总结性的经文,因为使徒行传实际上再讲述福音如何从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到撒玛利亚、到地极的过程。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是在同文化的群体中传播福音和爱,撒玛利亚是近文化,因为撒玛利亚人虽然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结合的后裔,他们也相信摩西五经,也在期待弥赛亚的到来,他们的文化和犹太人的文化有相近的地方。“到地极”是异文化,是外邦人的文化,徒10-11章就提到了主如何透过使徒彼得一行把福音带到了外邦人哥尼流的家中。不过这还不是针对外邦人的大规模宣教。针对外邦人的大规模宣教是透过使徒保罗开始的。保罗又称为外邦人的使徒,而彼得其实是犹太人的使徒(加2:8)。

有意思的是,保罗所在的安提阿教会不是保罗创建的,乃是其他因着逼迫而离开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建立的(徒11:19-21)。这是一个混合的教会,既有犹太人,也有希腊人。保罗被巴拿巴邀请加入之后,渐渐成为了其中的领袖(徒13:1)。

如果说耶路撒冷是一个被动型的宣教的教会(因为这个教会是因着逼迫才分散到各处传福音建立教会的--徒8:1-5),那么安提阿教会就是一个主动型的宣教的教会(是圣灵直接对教会的总领袖说话来差派的--徒13:1-4)。

从安提阿教会我们可以看到宣教型的教会的一些特点:
1、他们差派的是教会领袖。这些领袖知道什么是教会、如何建立教会。这时候保罗他们已经在安提阿教会服侍了至少1年多。
2、这些教会领袖也会处理跨教会之间的关系。保罗他们也曾和不同教会的领袖之间有交往(徒11:27-30)。
3、这些教会领袖都是对灵魂有负担的人。保罗是,巴拿巴也是(徒9:28-29;11:24)。
4、他们先跟同文化的人传福音(徒13:4-5)。
5、他们有跨文化服侍的经验。安提阿就是混合型的教会(徒11:20)。
6、他们也跟异文化的人--外邦人传福音。保罗的策略是向什么人就做什么人(徒13:49;林前9:19-23)。
7、他们不仅传福音,而且栽培门徒,最终确立教会的领袖(徒14:21-23)。
8、如果他们所建立的教会有需要、他们的队伍中又有富裕的人手,就留下帮助教会,直到栽培出领袖。比如腓立比教会很年轻,开始路加就留下了,到了第三次宣教形成才重新加入保罗(徒16:16;20:6)。
9、他们完成使命后回到母会汇报工作,并继续教导和栽培门徒(徒14:26-28)。
10、他们并没有彻底撇下建立的教会和领袖不管,会回去看望他们(徒15:36,40)。
11、保罗也透过书信、同工等帮助其他的教会,包括未必是自己建立的教会,让他们成为健康的、合神心意的教会。比如罗马的教会、歌罗西的教会等(罗5:22;西1:7;多1:5)。
12、在重点转向宣教之后,保罗并不介入教会内部的细节(比如财务、人事等,除非偏离了信仰),乃是栽培和督责领袖、确保信仰纯正、同工合一等(腓4:2-3)。这是保罗书信的主要内容。
13、保罗也帮助不同的教会之间的同工有很多来往,以促进教会的发展和福音的广传(罗16:1-3)。
14、保罗对于所栽培的领袖是存在信仰上的权柄的,比如他第三次宣教行程结束要上耶路撒冷之前,他召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来做最后的叮嘱(徒20:17-35),他让提摩太来到他身边(提后4:9,21),派提多去设立长老(多1:5)等等。
15、在宣教的过程中,保罗也不断带合适的人出去,不断栽培宣教型的领袖,而且在过程中也差派他们两个两个一起去做工(徒19:22;林后12:18)。保罗所选的人是有好名声和比较成熟的人(徒16:1-3)。第一次选的马可不成熟,中途退去了,后来等到马可成熟后才再次加入(徒13:5,13;15:38;提后4:11)。
16、保罗的供应来自不同的教会、自己的工作等,总之需要依靠神,也学会处富足和贫穷,靠着主加给力量,来完成主托付的使命(腓4:11-18;徒20:34-35;提后4:16-18)。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转型也是:
1、正式差派牧师如同保罗一样,主要负责对外的事工,包括宣教--栽培传道人、帮助其他教会、建立新的教会、建立联会、建立各种宣教事工等。即便如此,牧师依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包括面对面、网络、书信等方式)按照与其他教师的分工来参与本教会的牧养。如同保罗在外的时候透过书信及信使和教会保持联系,回到安提阿的时候继续教导信徒一样。
2、牧师虽然可能不定期或长期在外,但依然是本教会的会友,接受本教会属灵上的督责。这样对于牧师更加健康。不过这意味着牧师会成为特殊的会友,未必总是能参加本教会的公共崇拜和会友大会,如果出去外地的话甚至长时间不能参加(如同有的会友因着要照顾家人或出差会离开一段时间类似)。这需要牧师以某种方式(比如网络、回来见面、会友前去探访等)继续和教会的肢体相交,以弥补空间上的分离所带来的缺憾。如果将来牧师因为特殊原因必须转会,也需要征得会友大会的同意。
3、牧师依然在教师身上有权柄,会在属灵上扶持、栽培、督责教师等。这是在教师还不够成熟、还没有最终成为牧师的情况下的过渡阶段。这相当于要求教师能吃苦、谦卑受教和顺服牧师。这是不容易的。双方都需要学会舍己。牧师也需要接受教师的监督。当教师最终被按立为牧师的时候,大家的权柄就是平等的了。关于牧师和教师的关系请阅读《牧师和教师是什么关系?》。
4、教会及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信心、爱心和力量给牧师提供各样的支持(包括人力、祷告和资金等)。教会不是必须提供牧师所有的生活费用,这样会减轻教会的负担。牧师可以接受来自各方的捐助,也可以如同保罗一样支帐篷带职服侍,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完成神所托付的工。
5、大家有问题的时候主要先找教师,或和教师一起来寻找牧师的帮助,这样可以一起成长。虽然这对于教师和会众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这是训练教师和会众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然大家容易对牧师形成依赖。这样的话牧师也依然参与对会众的牧养,只不过深度和广度较之前有所不同。这也是栽培领袖和拓展教会要必然付出的代价。从教牧书信可以看到:保罗即便在蹲监狱的期间,也没有放弃栽培在牧养以弗所教会的提摩太。
6、教师主要负责处理本教会的具体事务(包括治理和牧养等),除非必要,牧师不再介入教会细节。这不等于牧师不再牧养本教会,乃是和教师有了不同的分工,这也是栽培教会领袖的一个过程。牧者根据空间距离的远近,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力量和教师、会众的需要来参与不同的服侍。
7、牧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回到会友大会汇报工作,如同保罗回到安提阿汇报进展一样。这是牧师接受本教会督责的标志之一。教会需要知道牧师在外服侍的进展并进行督责。牧师回到本教会的时候,如同保罗一样,也会更加深入地参与本教会的服侍。因为牧师并没有彻底脱离自己的母会。

有人提问:牧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服侍本教会,不然又怎么称为牧师呢?
答:牧师确实要参与本教会的服侍,但是不等于所有的牧者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一样的。不同的牧者之间可以有具体的分工,如同早期教会有侧重治理的长老和侧重教导的长老一样(提前5:17)。对于侧重外展的牧者,如同保罗和巴拿巴一样,在一些特殊时期就需要减少对本教会具体的服侍,但是这也是在做本教会所托付的工(徒14:26)。当外展的牧者回到本教会的时候,也会更多更深入参与本教会的服侍,如同保罗他们一样(徒14:28;15:35)。

有人提问:负责外展的牧师不能如同普通会友一样履行会友的责任,为什么还称为会友呢?
答: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负责外展的牧师或宣教士也是需要被监督的,母会在他们身上依然需要有属灵的权柄(如果宣教士出去时候就没有了教会的督责,在属灵上会不健康,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在外的时候,可能无法和普通会友一样完全参与教会的生活,但是他们依然透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参与,比如会友群、私下联系、网络会议、会友前去探访等。他们回来的时候,依然需要正常参与教会生活。他们属于特殊的牧者,也属于特殊的会友。这在宣教型的教会里是常见的。圣经也是有先例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保罗和巴拿巴,彼得也是如此。彼得称自己为牧者(彼前5:1),彼得一般在耶路撒冷做长老,但是也可能出去做工,甚至可能比较长的时间,但是他依然是属于耶路撒冷教会的牧者(徒8:1;9:32;11:1-4;15:1-6)。

有人说:教会虽然有牧师,但牧师又常常不在,只有教师在干活,是不是秩序不对呢?
答:不是的。本来教师就有牧养的责任,教师和牧师一起按照分工来牧养教会。如同安提阿教会中的教师和先知一起分担教会的牧养一样。保罗和巴拿巴去宣教之后,剩下的教师和先知会继续牧养教会。这没有秩序的问题。牧师在与不在,教师都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权柄,和牧师的关系也一直在。原先的秩序也一直在。这样都有助于教会的健康和发展。

有人问:是否需要教会投票呢?
答:投票通过的话意味着教会差派,没有投票的话意味着是个人参与的事工,意义上是不一样的。

参考资料:
https://llpmts.org/seegod/mission_4_corners

https://umot.group/network/#same_fellow_1

https://www.youtube.com/@radiusasia2285/videos

https://www.ri-asia.org/%e9%97%9c%e6%96%bcradius/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