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九标志课程中的新约概论
热身:
读福音书的时候,容易有以下感觉:
1、感觉耶稣是很遥远的事情,和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读起来没有感觉;
2、读福音书的主要感觉是希望耶稣对别人的医治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3、觉得耶稣讲的很多道德教训都是对的,自己想效法耶稣;
4、觉得耶稣的故事似乎只是传说,不知道是不是真;
。。。
如果我们对福音书的感觉主要是以上这些,我们就错失了福音书的重点和意义。为了帮助大家明白福音书,这一课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
1、学习福音书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以及有什么特点;
2、了解福音书所记载的主角;
3、为什么有四卷福音书;
4、福音书所阐述的中心思想--福音到底是什么。
第一、福音书是什么样的文学体裁以及有什么特点。
广义来说,福音书属于记叙文或叙事文(narrative),这个问题是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活一系列的故事,包括人物、场景、情节等。更细一点,福音书类似人物传记,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并没有很多的关于耶稣小时候的记载,所记载的时间未必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对于耶稣不同时间段的描写也不完全平均,重点在受难周。而且很多人物传记未必都是客观事实,也可能加入艺术创作的成分,而福音说一直强调所记载的是客观事实(约19:35;20:31;路1:1-4;可15:21;4:36;太28:15;27:56)。福音书类似新闻报道,强调所记载的资料的客观性,但是有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新闻注重简洁于客观,基本没有主观讲论和评价,但是福音书有很多耶稣的讲述,对耶稣等人的话语的记载又是编辑过的,也有作者的评述,是为了向读者阐明一些重要的道理。
福音说中的前三卷--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非常相似,约翰福音则与其他三本福音书有很大不同。前三卷通常被称为“对观福音”,它从希腊词汇“synopsis”而来,意思是“一起看”,又叫“符类福音”或“合参福音”,意思是差不多的。对观福音书在语言、选材、以及所记录的事件和基督的讲话的排序上是相似的。据统计有60%以上的相似度。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很多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是最早的,约翰福音是最晚的,但是也不绝对,因为圣经没有这么说,所以不要把这个当做明白圣经的关键。而且即便如此,也不等于马太和路加没有参考马可福音以外的资料(比如耶稣为耶路撒冷悲叹的事,马太23:37-39和路加13:34-35记载了,马可就没有记载)。从篇幅来看,马太福音有8/28章,马可福音有6/16章,路加福音有6/23章,约翰福音则约有一半是用来描述耶稣受死前一周所发生的事情,称为“受难周”。这说明这一周的事情是何等重要。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些什么样的信息?
当我们通读几遍福音书,会发现福音书既追求记载的客观性,也侧重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福音,四卷福音书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福音,这个福音在约翰福音有最直接的描述,就是约20:30-31,福音书的作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记载下来关于耶稣的事情,所选择的记载是精心挑选的,目的只有一个,向我们证明耶稣的身份,并告诉耶稣和我们的关系,信他的人和不信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那么为什么有四卷福音书呢?一卷不就够了吗?我们晚一些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我们先来谈第二个问题,福音书所描述的耶稣到底是谁。我们尝试综合四卷福音书来看耶稣的生平、讲述及其所作所为。这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了解耶稣的概貌。
列出耶稣的生平,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按照大概的时间顺序(比如第一年--约2:13提到第一个逾越节、第二年--约6:4提到第二个逾越节、第三年的事工--约13:1提到第三个逾越节),或按照大概的服侍地点来排列(比如加利利的事工、犹太地区的事工、耶路撒冷的事工等)。我们这里用按照耶稣的身份显露的不同时间段来划分,因为福音书的核心是耶稣的身份,高潮是耶稣的死里复活。
第一阶段:隐藏阶段--这时候耶稣自己并没有公开自己的事工,有耶稣的先锋施洗约翰的预诞生、天使预言耶稣的诞生并起了耶稣这个名字、耶稣诞生在伯利恒、天使的宣告和赞美,耶稣受割礼、在圣殿被先知遇见并传扬、博士们从东方来朝拜他,因被希律王逼迫而逃到埃及、等希律死了以后回到拿撒勒、耶稣12岁上耶路撒冷和教师理论、耶稣被施洗约翰确认、施洗约翰在约旦河宣讲悔改的洗礼、王的到来会有先锋开路、施洗约翰来为复兴以色列人,为耶稣的到来做预备,同时也是为了给耶稣做见证)。
第二阶段:神启示过施洗约翰,他施洗的时候圣灵降在谁身上,神就是弥赛亚。结果耶稣过来出现了。耶稣受洗的时候有天父的宣告和圣灵如同鸽子一样降在他身上。自此,施洗约翰把耶稣的身份指给他的门徒,让他们归向耶稣。耶稣从约旦河受洗回来,在旷野受40天的试探。耶稣胜过了魔鬼,带着能力回到加利利。如同历史上的先知一样,先知在家乡是不被尊重的,因为人不尊重神。耶稣在家乡行了一些神迹(包括变水为酒、医治大臣的儿子、洁净大麻风病人、医治瘫子、赶走污鬼等等),也传扬福音和天国的道路,但是人们却不认识他。当耶稣宣告自己有赦罪的权柄,宗教领袖反而觉得是亵渎神,因着耶稣和他们的冲突日益加增,他们商议要除掉耶稣。同时因着施洗约翰把人们指向耶稣、因着耶稣开始呼召人跟随他,因为耶稣有很多神迹奇事,耶稣的门徒开始多起来。
第三阶段:因着庄稼多,工人少。耶稣从跟随他的人当中拣选十二使徒(太10:1-4;可3:7-19;路6:12-19),开始对门徒的训练,让他们和自己同在,也给他们权柄,并差派他们去做类似的工作--医病赶鬼和传福音。也告诉他们服侍主会有赏赐。之后透过平息风浪、水上行走、五饼二鱼、七饼多鱼等神迹彰显自己的权柄。耶稣的事工也到达了外邦人的地方。耶稣医治了迦南妇人的女儿、赶走了格拉森人的2000个鬼、并宣告对不信他的地方的人的审判。施洗约翰后来被杀,旧约最后一位先知走完了该走的路,应验了他所说的话,你必兴旺,我必衰微。他也会被耶稣记住,耶稣认为他是伟大的先知。
第四阶段:耶稣使徒带到一个特别的地方,然后考验他们,问他们关于自己的身份,然后后是门徒对耶稣身份的宣告(太16:13-20;可8:27-30;路9:18-21),之后耶稣就宣告自己的死而复活,已经宣告了跟随耶稣的代价。这超越了门徒的理解。彼得为首的门徒一起劝勉耶稣并被耶稣责备。之后门徒经历了耶稣登山变相,耶稣的荣耀震撼了他们。因着对耶稣死而复活的不信,他们还争论谁为大。不久后耶稣开始往耶路撒冷去。先知在耶路撒冷以外丧命是不可能的。
第五阶段:耶稣终于荣入圣城(太21:1;可11:1;路19:28;约12:12-19),被人热烈欢迎,也差不多是这些人会呼喊钉死十字架,因为他们并不真正认识耶稣。耶稣在耶路撒冷继续接受宗教领袖的挑战,但都不能成功。耶稣反而对他们发出了咒诅,说他们有祸了。耶稣在耶路撒冷发出了著名的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并强调耶稣再来的日子没有人知道。为了预备耶稣的去世,耶稣让一个女人用贵重的香膏抹他。在宗教领袖寻找法子抓耶稣的时候,犹大出卖了他。耶稣和门徒过了最后一个逾越节,并立下新约。宣告了他死的意义。也预言门徒会四散。但是门徒们却不信。为了有力量面对无比的痛苦的煎熬,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三次。耶稣终于被抓,门徒四散,彼得三次不认他。宗教领袖用各种法子,都找不到定罪的证据。最后定罪的依据是耶稣对自己身份的宣告。经历各种艰难,耶稣最后被钉死,人们宁可放过杀人犯,也不放过耶稣。耶稣被葬在别人的坟墓里。
第六阶段:死亡不能捆绑耶稣,第三天他复活了,首先向妇女们显现(而妇女因着地位低下,他们当时在法庭的见证是不被认可的),然后向恐惧中的门徒显现。并差遣他们去传扬他死里复活的好消息。救赎就这样成了。人的抵挡不能拦阻神的计划,只能成就神的计划。
第三、四卷福音书的不同特色:
虽然四卷福音书,但是只有一个福音,而四卷福音书对于福音有不同的侧重,对于同一个耶稣也有不同的侧重,让我们更加全面认识耶稣以及他的福音。
1、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1:1提到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为什么说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旧约说了万民都因亚伯拉罕的后裔得福(创12:3;22:18;26:4;28:14),到底是哪一个后裔?旧约也说大卫的后裔要在他的宝座上做王,直到永远,到底是那一个后裔?“基督”是“受膏者”的意思,虽然旧约的先知、祭司、王都受膏,但是这里侧重是王,因为这是神与大卫所立的约,也是神给以色列民的应许(弥5:2)。所以马太福音要证明耶稣就是亚伯拉罕的那一位后裔、也是大卫的那一位要永远做王的后裔。马太福音重点考虑了犹太人的读者,所以用了很多篇幅描述旧约有关的预言在耶稣的时代的应验。说明耶稣就是那一位旧约预言的基督或弥赛亚。耶稣会和他的使徒一起治理以色列国(太19:28)。同时也提到了耶稣的恩惠也临到了外邦人,也就是说外邦人因着相信耶稣基督也蒙受亚伯拉罕的祝福。比如太4:12-16提到耶稣开始的事工就在以外邦人为主的加利利地区。耶稣夸外邦人百夫长的信心甚至超过了以色列人,并且预言有外邦人进入天国(太8:10-12)。耶稣也称赞了迦南妇人的信心,并因此医治了她的女儿(太15:28)。耶稣复活后让门徒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而不仅仅是以色列人,说明万民因着耶稣都得祝福。马太福音强调信他的一定是背十字架跟随他的人,这才是真的门徒,这样的人才能进入他的国。因为他所给的远超过地上的。所以信他的人愿意因此付出代价。天国是要努力进去的(太11:12)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就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因为耶稣做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作为大卫的子孙,作为我们的王,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而且舍命做多人的赎价,让信他的人得最大的祝福,所以信他的人、跟随他的人也会如此(太20:28)。
2、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是最短的福音书。也常常被认为是写得最早的福音书。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因为没有来自圣经的支持。可1:1节告诉我们马可福音介绍耶稣的重点在于他是神的儿子,也是基督,就是王。马可福音很快就介绍了王的使者的事迹,就是预备王的道路的施洗约翰(可1:2-8),也很快介绍神对于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的身份的宣告(可1:11)。马可福音描述的是一个马不停蹄地服侍的耶稣,以及后来又用舍己的爱来练门徒的耶稣。尽管门徒信得很迟钝,耶稣依然没有抛弃他们。马可福音重点考虑了外邦人的读者,所以在有的地方对当时的亚兰文做了注释(可7:14),同时也暗示了将犹太人和外邦人分开的摩西律法会被废弃(可7:19).任何人只要相信他就会得救。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如此。马可福音向我们所展现的,是一位降卑来服侍人的神的儿子以及君王,最后为信他的人死在十字架上。
3、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向我们所呈现的,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救主,是全人类的救主(路2:31-32;3:6),也是旧约所预言的那一位基督、那一位王(路24:27,44)。路加福音兼顾了犹太人的读者(路22:29-30),也兼顾了外邦人的读者(路9:3;路10:6;21:20)。他是亚当的后代,是全人类而来的(路3:23-38)。他不仅向犹太人神国的福音,也向外邦人传(路4:43)。他接纳犹太人中的罪人(路5:8-10),也接纳外邦人中的罪人(路8:38-39)。他就是旧约预言的大卫后代,是弥撒亚,当神的能力彰显出来(医病赶鬼、拯救罪人等),就等于神的国临到了(路10:9;11:20)。只是神的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直到基督的再来(路21:31)。哪怕在生命最后信他的人都可以进入他的国(路23:39-43)。那时候世界的人会吓得魂不附体,神的子民却要昂首挺胸,因为得赎的日子近了。接待耶稣的就是接待神,拒绝耶稣的就是拒绝神(路9:48;10:16)。
4、约翰福音
约翰福音给我们呈现的是,耶稣是道成肉身的神,是神的儿子,是基督,是全人类的救主,包括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外邦人的救主(约1:1-14;44:42;12:32)。耶稣的神性是约翰福音的重点。耶稣的七个神迹、七个“我是”的宣称都和他的神性有关。“我是生命的粮”(约6:35)、“我是世界的光”(约8:12)、“我是羊的门”(约10:7)、“我是好牧人”(约10:11)、“我是复活和生命”(约11:25)、“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14:6)。耶稣被抓的时候仅仅用“我是”,那些要抓他的人都倒在了地上(约18:6)。他却为他仇敌死了,让他们能成为他的百姓(约18:14)。他是因宣告自己是神的儿子而被钉死的。因为这也说明了他的神性(约5:17-18)。约翰福音是直接陈明自己的目的的一卷福音书,也是所有福音书的宗旨,约20:31“叫你们相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第四、为什么有四卷福音书?
1、代表四个耶稣的见证人给耶稣做的见证,让耶稣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摩西律法要求有2-3个见证人。
2、四卷福音书所面对的主要群体不同,可以分别考虑到他们的特征,帮助他们更好认识耶稣。
3、当时信仰的传播除了口传,后来也靠写作的方式,四卷福音书可以让福音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群体。
4、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四卷福音书会不断提醒我们类似的事情,让我们不断透过耶稣的故事遇见耶稣。
第五、福音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就是福音,不同的福音书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同一个福音,其中约翰福音比较直接阐述了福音,约20:30-31. 福音在福音书的藐视就是耶稣是谁,他给我们什么样的应许,或信了他会有什么样的祝福。当然福音书也提到了一些和福音相称的生活,比如约翰福音比较强调爱(约13:34-35)。更多的部分会在其他新约的作品会提到。我们后面还会学习,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我们透过福音书不断认识耶稣,并透过耶稣认识神,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奇妙的改变。盼望这样的简介能让你的内心产生一种读音书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