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1644浸会信仰告白和1689之间的区别

Maike, 4 九月, 2025

一、背景与概述

1. 1644年第一伦敦浸信会信仰告白

  • 历史背景
    • 由英国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起草,发表于1644年修订版1646年),是早期浸信会为澄清信仰、反驳“再洗礼派”(Anabaptist)误解而制定的告白。
    • 特殊浸信会持改革宗神学,强调预定论(加尔文主义),但主张信徒洗礼,区别于长老会(婴儿洗礼)和普通浸信会(General Baptists,亚米念主义)。
    • 1644告白旨在证明浸信会与改革宗正统一致,反对当时的迫害(www.reformedreader.org)。
  • 特点
    • 较简短(52条),语言直接,强调信徒洗礼、基督的救赎工作和恩典之约。
    • 盟约神学较隐晦,盟约神学未被系统性地阐述,未明确区分工作之约和恩典之约,更多关注救恩的个人性和基督的中保角色,更倾向于新约的优越性。例如,,10,12条提到基督是“新约的中保”,但未明确区分行为之约和恩典之约,也没有详细讨论旧约与新约的关系。
    • 反映早期浸信会神学,未完全系统化,受迫害背景影响,注重辩护(Lumpkin, Baptist Confessions of Faith, 1959)。

2. 1689年第二伦敦浸信会信仰告白

  • 历史背景
    • 由特殊浸信会于1677年起草,1689年正式出版,基于《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CF, 1646)和《萨伏伊宣言》(Savoy Declaration, 1658),为更成熟的改革宗浸信会信仰告白。
    • 1689告白在《宽容法案》(1689)后发布,反映浸信会寻求合法地位和神学清晰度(Schaff, Creeds of Christendom, 1877)。
  • 特点
    • 更系统化(32章),语言精炼,明确阐述工作之约和恩典之约,强调信徒洗礼和新约的优越性。
    • 吸收WCF的契约神学框架,但调整以符合浸信会立场(如拒绝婴儿洗礼)。
    • 广泛用于改革宗浸信会,至今影响深远(www.the1689confession.com)。

二、1644与1689告白的逐点区别

以下基于两份告白的原文(www.reformedreader.orgwww.the1689confession.com),逐点对比契约神学相关差异。

1. 盟约神学的结构与明确性

  • 1644告白
    • 未明确使用“工作之约”或“恩典之约”术语.
    • 强调新约的优越性(如第10条),未系统阐述盟约在不同时代的管理(administration)。
    • 语言较模糊,反映早期浸信会神学尚未成熟(Renihan, Faith and Life for Baptists, 2016)。
  • 1689告白
    • 第7章(“论神与人的契约”)明确定义工作之约(7.1,与亚当立)和恩典之约(7.2–3,堕落后通过基督)。恩典之约在旧约和新约中不同管理,但实质相同(WCF影响)。
    • 强调新约“更优”(希伯来书 8:6),但保留旧约与新约的连续性(如十诫的道德律,第19章)。
  • 差异
    • 1689告白更系统,明确区分工作之约和恩典之约,采用WCF框架;1644告白较隐晦,未形成完整契约体系。
    • 1644更倾向于描述新约的成全,接近NCT的摩西律法废除感,但未否定十诫。

2. 工作之约

  • 1644告白
    • 第4条(1646修订)暗示亚当在伊甸园的顺服要求(创世记 2:16–17,וַיְצַו,Strong’s H6680),违背导致全人类定罪(罗马书 5:12–19)。未明确称为“工作之约”。
  • 1689告白
    • 第7.1明确定义工作之约:神与亚当立约,承诺顺服得生命,违背得死亡(创世记 2:16–17;何西阿书 6:7)。第6.3强调亚当的联邦代表性,罪归算全人类。
  • 差异
    • 1689更明确阐述工作之约的联邦神学;1644较含蓄,仅暗示亚当的罪责归算。
    • 两者均未直接支持NCT,因NCT不强调工作之约,而是聚焦新约的道德律。

3. 恩典之约

  • 1644告白
    • 第10条提到基督的新约是恩典之约(加拉太书 3:13,ἐξηγόρασεν,Strong’s G1805),12条提到对于选民纯粹是恩典,暗示恩典之约通过基督实现。未明确区分旧约与新约的管理。
  • 1689告白
    • 第7.2–3明确恩典之约在旧约(通过应许、预表)和新约(基督完全启示)中实质相同,仅管理方式不同(希伯来书 8:6–13)。强调新约“更优”,但保留旧约的连续性(如十诫,第19章)。
  • 差异
    • 1689强调恩典之约的连续性(与WCF一致);1644较少强调连续性,更突出新约的成全,接近NCT的不连续性。
    • 1644未明确婴儿洗礼问题,1689明确拒绝(第29章),两者均支持信徒洗礼,与NCT一致。

4. 洗礼作为契约记号

  • 1644告白
    • 第39条明确洗礼为信徒的记号(immersion,罗马书 6:3–4,βαπτίζω,Strong’s G907),象征与基督联合。拒绝婴儿洗礼,认为洗礼需个人信仰。
    • 未直接谈到盟约神学,但暗示新约仅为信徒。
  • 1689告白
    • 第29.1–4详细阐述洗礼为信徒的记号,象征新约的恩典(罗马书 6:3–4)。明确拒绝婴儿洗礼,认为新约成员为重生者。
    • 整合盟约神学,视洗礼为恩典之约的记号,与旧约割礼(歌罗西书 2:11–12)有部分连续性但形式不同。
  • 差异
    • 1689更系统地将洗礼纳入恩典之约框架;1644更简洁,强调信徒洗礼的实践意义。
    • 两者均支持NCT的信徒洗礼立场,但1689保留更多旧约连续性。

5. 摩西律法的地位

  • 1644告白
    • 此信条没有专门的章节来详细论述上帝的律法。它强调圣经是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但没有像1689信条那样对律法进行分类。其25条“XXIX.

      That all believers are a holy and107 sanctified people, and that sanctification is a spiritual grace of the108 new Covenant, and effect of the109 love of God, manifested to the soul, whereby the believer is in110 truth and reality separated, both in soul and body, from all sin and dead works, through the111 blood of the everlasting Covenant, whereby he also presseth after a heavenly and Evangelical perfection, in obedience to all the Commands,112 which Christ as head and King in hits new Covenant has prescribed to him.”其中更强调基督徒要遵守基督给的命令,而不是摩西律法的道德律等等。

  • 1689告白
    • 第19章区分道德律(十诫,永恒约束,申命记 5:6–21)、礼仪律(已废除,希伯来书 10:1)和民事律(已过期)。道德律仍指导信徒(马太福音 5:17–20)。
    • 强调新约优越性,但保留道德律的连续性,与WCF一致。
  • 差异
    • 1644更倾向于整体废除摩西律法(未区分道德律),接近NCT;1689明确保留十诫的道德律,传统契约神学立场。
    • 1644对律法的模糊处理使其更接近NCT的废除观。

6. 主日/安息日

  • 1644告白
    • 没有关于主日的规定。为何1644/1646告白无主日规定
    • 神学成熟度:1644/1646告白是早期浸信会文献,尚未受WCF(1646)或《萨伏伊宣言》(1658)的系统契约神学影响,未明确讨论十诫或安息日。
    • 迫害背景:1644/1646告白避免争议性议题(如安息日),以免与长老会或英国国教冲突(Renihan, Faith and Life for Baptists, 2016)。
  • 1689告白
    • 第22.7–8称主日为新约的休息日,参考旧约安息日(创世记 2:2–3),但强调基督的成全(希伯来书 4:9–10,σαββατισμός,Strong’s G4520)。允许比WCF更多的活动自由。
  • 差异
    • 1644对主日较宽松,未强调安息日连续性,接近NCT的不连续性;1689保留部分连续性(道德律),但比WCF自由。
    • 1644的模糊立场更贴近NCT的基督成全观。

7. 原罪与盟约代表

  • 1644告白
    • 第4条强调亚当的罪归算全人类(罗马书 5:12–19,παράβασις,Strong’s G3847),但未明确联邦代表性,注重个人信仰回应。
  • 1689告白
    • 第6.3明确亚当作为工作之约的联邦代表,其罪归算全人类,强调神学系统性。
  • 差异
    • 1689更清晰阐述联邦代表性;1644较简略,注重罪的实际影响。
    • 两者均未直接支持NCT,因NCT较少强调工作之约。

三、与新盟约神学(NCT)的关系

1. NCT核心立场

  • 摩西律法废除:NCT认为摩西律法(包括十诫)在新约中完全废除(希伯来书 8:13,παλαιόω,Strong’s G3822),信徒遵循“基督的律法”(加拉太书 6:2,νόμος Χριστοῦ,Strong’s G3551),以“爱人如己”为原则。
  • 新约不连续性:新约仅包括重生信徒(耶利米书 31:31–34),拒绝婴儿洗礼,强调信徒洗礼。
  • 基督成全:基督成全所有律法(马太福音 5:17),旧约预表在新约中终止。

2. 1644告白与NCT

  • 支持NCT的方面
    • 未明确保留十诫的道德律,模糊处理律法地位,与NCT的摩西律法废除观更接近。
    • 强调信徒洗礼(第40–41条),符合NCT的新约成员为重生者的立场。
  • 不支持NCT的方面
    • 未明确否定十诫的永恒性,未完全采纳NCT的“基督的律法”框架。
    • 盟约神学不成熟,未明确区分工作之约和恩典之约,缺乏NCT的系统新约神学。
  • 结论:1644告白因模糊处理摩西律法和强调新约成全,比1689更接近NCT,但仍属传统盟约神学,未完全支持NCT的激进废除观。

3. 1689告白与NCT

  • 支持NCT的方面
    • 第29章强调信徒洗礼,拒绝婴儿洗礼,与NCT一致。
    • 第7.3突出新约的优越性(希伯来书 8:6–13),强调不连续性,部分契合NCT。
  • 不支持NCT的方面
    • 第19章明确保留十诫的道德律(马太福音 5:17–20),与NCT否定十诫约束力相冲突。
    • 采用WCF的契约神学框架,强调恩典之约的连续性(旧约与新约实质相同),与NCT的不连续性立场相悖。
  • 结论:1689告白因保留道德律和契约连续性,与传统契约神学更一致,较少支持NCT。

4. 比较总结

  • 1644告白更支持NCT
    • 1644对摩西律法的模糊处理(未区分道德律,强调成全)更接近NCT的律法废除观。
    • 对旧约与新约连续性较少强调,符合NCT的不连续性倾向。
  • 1689告白更传统
    • 明确保留十诫的道德律,强调契约连续性,接近WCF,与NCT冲突。
    • 系统化盟约神学(工作之约、恩典之约),不符合NCT的简化新约观。
  • 最终判断:1644告白因其对摩西律法的模糊性和新约成全的强调,比1689更接近NCT,但不等于支持NCT的激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