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尔文主义的称呼起源
- 起源时间:
- “加尔文主义”一词在1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用以描述约翰·加尔文的神学体系,特别是其预定论教义。
- 背景:
-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1536年初版,1559年终版)中系统阐述预定论、恩典救赎和神的主权,奠定加尔文主义基础。
- 1618-1619年的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正式确立有关的要点,以反驳阿民念主义(Arminianism),标志着“加尔文主义”作为神学术语的成型。
- “Calvinism”一词最早由反对者(如阿民念派)使用,指责加尔文的预定论过于严格,随后被加尔文追随者接受,用以概括TULIP神学(需要留意的事TULIP仅仅是加尔文主义的浓缩精华,而不是全部)。
- 普及:
- 17世纪,《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和《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传播加尔文主义,巩固其称呼。
- 19-20世纪,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和新加尔文主义(New Calvinism)复兴使“加尔文主义”成为流行术语。
- 结论:
- 加尔文主义称呼始于16世纪后期,17世纪通过多特会议和改革宗信条正式确立,19-21世纪因神学复兴广泛流行。
权威资料:
- Calvin, Joh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ranslated by Henry Beveridge, Eerdmans, 1989.
- Beeke, Joel R. & Jones, Mark. A Puritan Theology: Doctrine for Life.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2.
二、加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 历史人物:
- 约翰·加尔文(1509-1564):日内瓦改革家,《基督教要义》作者,奠定加尔文主义和改革宗基础。
- 西奥多·贝扎(Theodore Beza, 1519-1605):加尔文接班人,强化预定论,推广TULIP。
- 约翰·诺克斯(John Knox, 1514-1572):苏格兰改革宗领袖,将加尔文主义引入长老会。
-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美国清教徒神学家,推广加尔文主义,强调神的主权。
- 约翰·斯平斯伯里(John Spilsbury, c.1593-c.1668)是最早将加尔文主义引入浸信会的领袖,因其创立特殊浸信会并起草《1644伦敦浸信会信条》。
- 汉斯德·诺伊斯(Hanserd Knollys, 1599-1691)和威廉·基芬(William Kiffin, 1616-1701)作为共同领袖,巩固了加尔文主义在浸信会中的地位。
- 现代人物:
- 新加尔文主义(21世纪):
- John Piper:伯利恒浸信会牧师,创立Desiring God Ministries,推广“基督教享乐主义”和TULIP。
- R. Albert Mohler:SBC南方浸信会神学院院长,领导SBC保守派复兴,复兴加尔文主义。
- Mark Dever: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牧师,改革宗浸信会领袖,遵循《1689信条》。
- Tim Keller:长老会(PCA)牧师,The Gospel Coalition联合创始人,推广加尔文主义和文化参与。
- 其他:
- John MacArthur:Grace Community Church牧师,采纳TULIP但倾向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影响浸信会。
- 新加尔文主义(21世纪):
权威资料:
- Piper, John. 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Multnomah, 2011.
- Hansen, Collin. Young, Restless, Reformed: A Journalist’s Journey with the New Calvinists. Crossway, 2008.
- Torbet, Robert G. A History of the Baptists. Judson Press, 2000.
- Renihan, James M. Edification and Beauty: The Practical Ecclesiology of the English Particular Baptists, 1675-1705. Wipf and Stock, 2008.
-
Haykin, Michael A.G. Kiffin, Knollys, and Keach: Rediscovering Our English Baptist Heritage.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9.
- Leonard, Bill J. Baptists in Americ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Beeke, Joel R. & Jones, Mark. A Puritan Theology: Doctrine for Life.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2.
三、加尔文主义与约翰·加尔文本人的关系
- 直接关系:
- 加尔文主义以约翰·加尔文命名,源自其在《基督教要义》(1536-1559)和日内瓦教会实践中的神学贡献。
- 加尔文的核心教义:
- 神的绝对主权:神掌管救赎和宇宙(罗9:16)。
- 预定论:神预定选民得救,非因人的功德(弗1:4-5)。
- 盟约神学:神通过恩典之约与选民建立关系。
- 教会治理:强调长老制和纪律(加尔文在日内瓦实施)。
- TULIP五要点虽来自1618-1619年多特会议,但直接源于加尔文的预定论教义。
- 发展与演变:
- 加尔文未使用“加尔文主义”一词,其神学通过接班人(如贝扎)和信条(如《威斯敏斯特信条》)传播。
- 加尔文主义的现代形式(如新加尔文主义)在文化参与和跨宗派合作上超越了加尔文的日内瓦模式,但仍保留其核心教义。
- 结论:
- 加尔文主义是加尔文神学的直接延续,现代加尔文主义(如Piper、Mohler)继承并调整其教义以适应当代。
权威资料:
- Calvin, Joh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Translated by Henry Beveridge, Eerdmans, 1989.
- McGrath, Alister E. A Life of John Calvin. Blackwell, 1990.
四、加尔文主义与改革宗的关系及区别
- 关系:
- 共同根源:
- 加尔文主义和改革宗均起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深受约翰·加尔文(1509-1564)在日内瓦的神学和教会实践影响。
- 两者共享改革宗神学的核心原则:
- 圣经至上(Sola Scriptura):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权威(提后3:16)。
- 唯独恩典(Sola Gratia):救赎完全基于神的恩典(弗2:8-9)。
- 神的绝对主权:神在救赎和宇宙中拥有至高主权(罗9:16)。
- 盟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神的救赎计划通过恩典之约(Covenant of Grace)贯穿旧约和新约(大多数加尔文主义这都秉承盟约神学,少数未必)。
- 神学联系:
- 加尔文主义是改革宗神学的一个核心子集,具体指以加尔文的预定论(Predestination)为核心的救赎论,通常浓缩为TULIP五要点表达:
-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因原罪完全败坏,无法自救。
- 无条件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神无条件拣选得救者(弗1:4-5)。
- 有限救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的救赎只为选民有效。
-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神的恩典必然成就救赎。
- 圣徒坚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选民必蒙保守直到得救。
- 改革宗是一个更广泛的传统,涵盖加尔文主义的神学教义、教会治理(长老制或会众制)、礼拜形式(简朴的崇拜)以及历史传承(如《威斯敏斯特信条》《海德堡要理问答》)。
- 加尔文主义是改革宗神学的一个核心子集,具体指以加尔文的预定论(Predestination)为核心的救赎论,通常浓缩为TULIP五要点表达:
- 共同根源:
- 区别:
- 范围:
- 加尔文主义:狭义上指以TULIP为核心的救赎论,聚焦神的主权和预定论,适用于任何采纳该神学的宗派(如长老会、浸信会、独立教会)。
- 改革宗:广义上指继承加尔文整体神学和教会实践的传统,包括TULIP、盟约神学、长老制或会众制、改革宗礼拜观,以及与苏格兰、荷兰、瑞士等历史传统的联系。
- 宗派关联:
- 加尔文主义是神学术语,可跨宗派使用(如浸信会、长老会)。
- 改革宗常与特定宗派(如长老会PCA、荷兰改革宗教会)或历史传统(如《威斯敏斯特信条》)关联。
- 教会实践:
- 加尔文主义不规定教会治理或礼拜形式,允许多样性(如浸信会的会众制)。
- 改革宗传统通常强调长老制(Presbyterian polity)和婴儿洗礼(pedobaptism),与浸信会的信徒浸礼(believer’s baptism,徒2:38)有别。
- 文化与历史:
- 加尔文主义作为神学标签更灵活,适用于现代复兴运动(如新加尔文主义)。
- 改革宗常带有历史性标签,与长老会或欧洲改革宗教会(如苏格兰教会)关联。
- 范围:
总结:
- 关系:加尔文主义是改革宗神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聚焦救赎论(TULIP);改革宗是更广泛的传统,涵盖神学、治理和礼拜实践。
- 区别:加尔文主义狭义,浓缩为TULIP,跨宗派适用;改革宗广义,与长老会、婴儿洗礼和历史信条紧密相关。
权威资料:
- McGrath, Alister E. Reformation Thought: An Introduction. Wiley-Blackwell, 2012.
- Sproul, R.C. What Is Reformed Theology? Baker Books, 1997.
五、加尔文主义对浸信会的影响
- 历史影响:
- 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
- 17世纪,英国特殊浸信会采纳加尔文主义,遵循《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强调TULIP、盟约神学和信徒浸礼。
- 代表人物:William Carey(BMS创始人)、John Bunyan(《天路历程》)。
- 影响:奠定浸信会加尔文主义传统,传播至美国和中国(如Jehu Lewis Shuck)。
- 美南浸信会(SBC):
- 1845年成立时,SBC受加尔文主义影响(如James P. Boyce,《Abstract of Systematic Theology》)。
- 19世纪末,部分SBC教会受基要主义和阿民念主义影响,淡化加尔文主义。
- 1970-1990年代,SBC保守派复兴(Mohler、Patterson)重振加尔文主义,强调圣经无误和TULIP。
- 改革宗浸信会(Reformed Baptists):
- 20世纪中期兴起,遵循《1689信条》,坚信TULIP和盟约神学。
- 强调信徒浸礼,反对婴儿洗礼,区别于长老会。
- 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
- 现代影响:
- 新加尔文主义:
- John Piper、R. Albert Mohler通过TGC和T4G(2006-2022)推广加尔文主义,影响SBC和独立浸信会。
- 伯利恒浸信会(Piper)、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Dever)成为加尔文主义浸信会典范。
- 影响范围:
- 神学:强化圣经无误(提后3:16)、信徒浸礼和预定论。
- 组织:促进改革宗浸信会和SBC保守派复兴。
- 文化:支持基督教右派,反对进步主义(如同性婚姻)。
- 新加尔文主义:
- 盟约神学争议:
- 改革宗浸信会和部分SBC教会坚信盟约神学,视恩典之约为救赎框架。
- 基要主义浸信会(如BBFI、John MacArthur)受时代论影响,拒绝盟约神学的连续性和婴儿洗礼。
权威资料:
- Leonard, Bill J. Baptists in Americ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Bays, Daniel H.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Wiley-Blackwell, 2012.
- Baptist Press: “International Missionaries Face New Restrictions in China,” 2025.
六、为何一些浸信会自称“加尔文主义浸信会”而非“改革宗浸信会”?
- 神学重点(TULIP):
- 原因:浸信会自称“加尔文主义浸信会”以突出TULIP的救赎论,强调神的预定和恩典主权,而非改革宗的全部传统(如长老制、婴儿洗礼)。
- 例子:
- 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Mark Dever):遵循《1689信条》,强调TULIP和信徒浸礼,称“加尔文主义”以突出神学立场。
- 伯利恒浸信会(John Piper):隶属Converge,采纳TULIP和盟约神学,但因信徒浸礼和会众制,称“加尔文主义浸信会”。
- 宗派独立性:
- 原因:“改革宗”常与长老会(PCA、OPC)或荷兰改革宗教会关联,强调长老制和婴儿洗礼,而浸信会坚持信徒浸礼和会众制(congregational polity)。
- 例子:
- 改革宗浸信会(如1689 Baptist Confession Network)虽接受盟约神学,但因信徒浸礼,避免“改革宗”以区别于长老会传统。
- SBC教会(如Mohler的SBTS相关教会)称“加尔文主义”以保持浸信会身份。
- 历史与文化语境:
- 原因:“改革宗”在英语世界常指长老会或欧洲改革宗传统(如苏格兰、荷兰),而“加尔文主义”作为神学术语更中性,适合浸信会跨宗派背景。
- 美国背景:
- 19世纪,SBC和特殊浸信会受加尔文主义影响,但不认同长老会的改革宗传统。
- 21世纪,新加尔文主义(TGC、T4G)使“加尔文主义”成为流行标签,吸引浸信会成员。
- 例子:Grace Community Church(John MacArthur,虽非正式浸信会)称“加尔文主义”而非“改革宗”,因其独立性和时代论倾向。
- 新加尔文主义的影响:
- 原因:新加尔文主义(Piper、Mohler、Dever)推广“加尔文主义”标签,强调TULIP和文化参与,吸引浸信会避免“改革宗”的宗派和历史包袱。
- 例子:TGC成员教会(如Piper、Dever)多称“加尔文主义浸信会”,因其跨宗派合作和浸信会身份。
结论:
- 浸信会自称“加尔文主义浸信会”而非“改革宗浸信会”,因:
- 强调TULIP救赎论,而非改革宗的长老制或婴儿洗礼。
- 保持浸信会身份(信徒浸礼、会众制),避免长老会关联。
- “加尔文主义”中性、灵活,适合新加尔文主义和跨宗派背景。
- 在中国,避开“改革宗”的历史包袱,适应本地化宣教。
权威资料:
- Piper, John. 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Multnomah, 2011.
- Hansen, Collin. Young, Restless, Reformed: A Journalist’s Journey with the New Calvinists. Crossway, 2008.
- Leonard, Bill J. Baptists in Americ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七、加尔文主义者是否都坚信盟约神学?
- 传统加尔文主义者:
- 普遍接受盟约神学:
- 传统加尔文主义者(如长老会、改革宗教会)通常坚信盟约神学,因其根植于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和改革宗信条(如《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
- 盟约神学为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提供叙事框架,解释神如何通过恩典之约拣选和救赎选民。
- 代表:
- 长老会(Presbyterian):如美国长老会(PCA),遵循《威斯敏斯特信条》,强调盟约神学,支持婴儿洗礼(作为恩典之约的记号)。
- 改革宗浸信会(Reformed Baptists):遵循《1689伦敦浸信会信条》,接受盟约神学,但坚持信徒浸礼(believer’s baptism,徒2:38),认为洗礼是盟约的记号而非婴儿洗礼。
- 例子:
- Jonathan Edwards(1703-1758):美国加尔文主义神学家,强调盟约神学,视救赎为神与选民的盟约关系。
- Charles Hodge(1797-1878):普林斯顿神学家,长老会成员,盟约神学捍卫者。
- 普遍接受盟约神学:
- 例外情况:
- 部分加尔文主义者不坚信盟约神学:
- 一些加尔文主义者,特别是受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或时代论影响的教会,可能不完全接受盟约神学,倾向于时代论的救赎历史观。
- 例子:部分独立浸信会(Independent Baptist Churches)采纳TULIP(如有限救赎),但受时代论影响(如John MacArthur的Grace Community Church),强调以色列与教会的区分,反对盟约神学的连续性。
- 原因:
- 时代论起源于19世纪(John Nelson Darby),强调神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与人类互动,否认恩典之约的贯穿性。
- 基要主义浸信会(如Baptist Bible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BBFI)常结合加尔文主义与时代论,拒绝盟约神学的婴儿洗礼和旧约-新约连续性。
- 部分加尔文主义者不坚信盟约神学:
- 结论:
- 大多数传统加尔文主义者坚信盟约神学,尤其是长老会和改革宗浸信会,因其与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和改革宗传统一致。
- 少数加尔文主义者不坚信盟约神学,特别是受基要主义或时代论影响的浸信会,倾向于时代论或其他神学框架。
权威资料:
- Beeke, Joel R. & Jones, Mark. A Puritan Theology: Doctrine for Life.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12.
- MacArthur, John. The MacArthur Bible Commentary. Thomas Nelson, 2005.
八、新加尔文主义者是否都坚信盟约神学?
- 新加尔文主义简介:
- 新加尔文主义(New Calvinism)是21世纪的加尔文主义复兴运动,强调TULIP、圣经无误(提后3:16)和文化参与,融合基要主义的保守性与福音派的开放性。
- 代表人物:John Piper、R. Albert Mohler、Mark Dever、Tim Keller。
- 组织:The Gospel Coalition (TGC)、Together for the Gospel (T4G, 2006-2022)。
- 新加尔文主义者与盟约神学:
- 普遍接受盟约神学:
- 许多新加尔文主义者继承改革宗传统,坚信盟约神学,视其为TULIP的神学基础。
- John Piper(伯利恒浸信会):
- 接受盟约神学,强调恩典之约,视信徒浸礼为盟约记号(《Desiring God》)。
- 遵循《1689伦敦浸信会信条》,但不强调婴儿洗礼。
- Mark Dever(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
- 改革宗浸信会领袖,遵循《1689信条》,明确支持盟约神学,强调教会自治和信徒浸礼。
- Tim Keller(长老会PCA):
- 长老会成员,坚信盟约神学,支持婴儿洗礼,强调旧约-新约的连续性(《The Reason for God》)。
- 例外情况:
- 一些新加尔文主义者受时代论或基要主义影响,可能不完全接受盟约神学,或对其进行调整。
- R. Albert Mohler(SBC, SBTS院长):
- 支持加尔文主义的TULIP,倾向盟约神学,但未明确强调盟约神学的全部教义。
- 在SBC背景下,Mohler的神学混合基要主义和加尔文主义,部分教会可能接受时代论。
- John MacArthur(Grace Community Church):
- 虽非SBC成员,但影响新加尔文主义,采纳TULIP但支持时代论,反对盟约神学的旧约-新约连续性和婴儿洗礼。
- 内部多样性:
- 新加尔文主义包括浸信会(Piper、Dever)、长老会(Keller)和独立教会,盟约神学的接受程度因宗派背景而异。
- 浸信会背景的新加尔文主义者(如Piper)接受盟约神学但坚持信徒浸礼,长老会成员(如Keller)支持婴儿洗礼。
- 普遍接受盟约神学:
- 结论:
- 大多数新加尔文主义者坚信盟约神学,尤其是改革宗浸信会和长老会成员,因其与TULIP和改革宗传统一致。
- 少数新加尔文主义者不完全坚信盟约神学,受基要主义或时代论影响(如MacArthur、部分SBC教会),可能接受TULIP但拒绝盟约神学的连续性或婴儿洗礼。
权威资料:
- Piper, John. 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Multnomah, 2011.
- Keller, Timothy. The Reason for God. Penguin, 2008.
- Hansen, Collin. Young, Restless, Reformed: A Journalist’s Journey with the New Calvinists. Crosswa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