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林前7:15的“要离去”是指不信的一方想离婚,信的一方就可以离婚吗?

匿名 (未验证), 7 六月, 2022

要明白这句话以及相关经文的意思,比如林前7:10,必须先要理解希腊文的被动语态。因为这些经文都涉及了。

希腊文的被动语态的常见用法是表达动作的主体接受了这个动作,或者这个动作加在了主体的身上,但是单从被动语态看不出主体的想法、意志以及是否参与或导致了这个动作。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1、利未记20:10指出奸夫和淫妇都要被治死,这里的“淫妇”原文是指“行奸淫的女人”,七十士译本是被动语态,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显然她不是被强奸,乃是参与了奸淫的罪,所以要被石头打死。
2、徒1:5提到门徒将要受圣灵的洗,也是被动语态,从上下文看,是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他们自己是没有参与的,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从实际的发生来看,也是如此。徒2:3-4显示他们没有一点参与,乃是完全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林前12:13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基督的身体,这里的“受洗”是被动语态,从时间的点上圣灵的洗发生在我们得救的时候,这也可以看出来在圣灵的洗这件事上一般说来我们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是没有意志上和行为上的参与的。
3、来3:4提到房子被人建造,而在建造的方面房子是没有意愿,也没有参与,完全是以人的意志和动作为转移的。
因此,从上面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决定词汇意思的关键还是要看上下文,而不仅仅是语态。

接下来我们专注于被动语态的其中一种用法,就是用来表达动作的起因或被许可的状态,在暗示其动作是被主体同意、允许了这个动作或者参与了这个动作,甚至是这个动作的起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利20:10以外,我们来多看一些例子:
1、弗5:18提到“不要醉酒,乃要被圣灵充满”,这是祈使语气或用来表达命令,其中的“醉酒”和“充满”都是被动语态,从喝酒这个动作来看,显然主体是有参与的,对于醉酒这件事是有责任的。圣灵充满虽然是被动的,既然是命令,说明主体至少是同意或配合的。
2、雅4:7提到要顺服神,“顺服”是被动语态,这里是祈使语气,所以主体也是参与的,这里有点类似于中间语态,也就是说主体参与或经历了这个动作,等于说是“把自己放在。。。权柄之下”“让自己降服于。。”’。
3、来13:9提到“不要被各样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这里的“勾引”是被动语态,也是祈使语气,说明我们至少是同意被勾引的,我们在这个动作是需要负责任的。
4、路15:15提到那位穷困潦倒的人投靠一个人去养猪,这里的“投靠”是被动语态,他可能是不得不,因为这是犹太人不愿意做的事,猪在他们看来是不洁净的,他们是不会去碰的,但是这位儿子走投无路才去做的,所以这里的被动语态至少表达了他意志上的“同意”。
5、路5:13耶稣对大麻风病人说“你洁净了吧!”,这里“洁净”是被动语态,是祈使语气,也就说耶稣发出命令,让这位病人得到医治。而这位病人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的参与,完全是主耶稣的作为,包括他的意志和行动,病人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了医治。可7:34;太15:28也是类似的意思。
6、林前5:7下“受欺”以及“吃亏”都是被动语态,从上下文来看,有“情愿”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保罗盼望哥林多教会的人愿意受欺负或吃亏,也就是说主体是有意志或愿意接受这些行为。
综上所述,被动语态的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包括是否有意志或行为上的参与)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下来我们看和婚姻有关的具体经文。林前7:10要求妻子不要离开丈夫,这里的“离开”也是被动语态,说明“离开”这个动作作用在了妻子的身上,但是单单从被动语态无法知道妻子的意志、是否有所参与、是否是妻子导致等等。但是因为表达的是来自主的命令,说明妻子在离开这件事上是有责任的。同时因为罪是从内心开始的,而不仅仅是动作,当你心里决定犯罪或有罪的念头的时候,就已经犯罪了(太5:28;15:18-19;林前4:15)。而且我们是不能在别人的罪上有份的(提前5:22下)。所以妻子在“离开丈夫”这件事上至少是同意的或许可的,甚至是参与了的。也就意味着,妻子不应该同意或主动离开自己的丈夫。这就是为什么说同意离婚和协议离婚也是犯罪,因为妻子不应该在离婚这件事上有任何的参与。

最后我们来看林前7:15这句经文。先看林前7:15的上文,是信的一方如果有不信的配偶情愿同住,就不要离开(leave)配偶(12-13节)。这里的“离开”是主动语态,说明是有意愿的、有参与的动作。15节提到如果不信的一方“离开”,这里的“离开”的原文是“分开separate”或“离开leave”的意思,这里是被动语态(有的手抄本是中间语态,而中间语态的基本意思是主体参与了这个动作,强调的是动作和主体的关系),而且没有宾语比如“丈夫”“妻子”“配偶”等等。还需要留意的是,这里的“离开”和与太19:6中“人不可以分开”中的“分开”原文是同一个词,只不过那里是主动语态,这里是被动语态。

为了更好明白林前7:15,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希腊文现在时的意思,因为林前7:15的原文是现在时。希腊文的现在是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可以表达在陈述这件事的时候,这个动作已经发生了(徒9:34;约3:3),或者这个工作现在正在或从过去到现在都还在过程中(太25:8;可1:34;约一3:8),或表达重复发生的动作(太17:15;徒7:15),或表达习惯性或持续性的动作(路18:12;来10:25;约一3:6),或表达一个一般性的真理,也就是专注于这个动作的发生,而不是时间(太5:32;约3:8;提前1:12),或者也可以表达将来的一个动作(徒1:4)。所以现在时到底指什么,还需要看上下文。我们千万不要误认为一定是指正在发生的事情。

林前7:15谈到“如果不信的一方离开”,这里是现在时,和太5:32提到的“离婚”类似(有的文本用现在时,有的用过去时,而过去时通常用于专注于这个动作的完成),上下文中的林前7:11-13也是现在时,讲的是一般性的情况,所以这里也应该是讲一般性的情况,专注于“离开”这个动作的完成或事实,换句话说任何时候发生这样的事情都是应该这样处理的,和什么时候发生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好的英文译本翻译为一般现在时,表示一个状态或完成的动作,比如NASB、ESV、ASV、KJV等。而中文译本一般翻译为“如果不信的一方要离开或要离去或要离开”,读起来像是“想要离开”或“正在离开”或“将要离开”的意思,这是不准确的。相比之下,吕振中译本翻译为“如果不信主的人离开了”,这样更好一些,因为“离开”的动作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还有,这里的“离开”是被动语态,有的手抄本是中间语态,而且上文提到了信主的一方不可以主动离弃或离开不信的一方(林前7:12-13),说明即便有可能有信主的一方的原因(很多学者认为跟信仰有关或是因为信仰不同的缘故),不信的一方肯定参与了“离开”或“分开”这件事情,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不信的一方主动发起的。

那么,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呢?林前7:15下半句说“由他离开”,这里的“离开”是祈使语气,现在时,被动语态,第三人称。什么意思?这里用祈使语气的现在时来表示一般性的要求,和时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和提前1:12类似,也和前半句一致。同时,祈使语气也说明是针对信的一方的,因为这是针对基督徒的命令,主体应该是基督徒。基督徒的一方一般来说要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呢?被动语态的“离开”意味着基督徒接受了“离开”这个动作,或者“离开”这个行为发生在了基督徒的身上。要记住:从动作本身以及被动语态本身看不出基督徒是否在意愿上、意志上、行为上参与了“离开”这个动作,我们只能从上下文来判断。根据前面对林前7:10的分析,我们知道基督徒是不能参与在其中的。这也说明基督徒只能接受不信的一方离开的事实,或许可(而不是同意)这个动作的发生,换句话说,是接受离婚或对方的离去这个事实,而不是同意离婚或协议离婚。

林前7:15提到对于这样的情况基督徒“不要受约束”。这是什么意思呢?“约束”原文是意思是“被。。。约束”或“成为。。。的奴隶”或“被。。。驱动”等。基督徒在这里被什么所约束呢?从上下文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不能分开”的想法约束。7:10说妻子不能离开丈夫,丈夫也不能离开妻子。所以为了不和丈夫分开,妻子可能想尽办法强迫离开的丈夫回来,以致于影响了和睦。这里和“同意离婚”或“可以再婚”没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是被“神会透过自己拯救自己的丈夫”的想法约束,因为上下文提到神看信主的家庭是圣洁的,会与这样的家庭同在(林前7:14),谁也不知道妻子是否能救自己的丈夫(林前7:16),因此妻子不让丈夫离开,是为了让丈夫得救。这也会影响彼此的和睦。所以保罗说他们不要被这样的想法约束。所以这里的“约束”不是指婚约的约束。

支持上述分析的其他证据是:婚姻是神所设立的盟约,是无条件的,人是不可以分开的,人不应该破坏婚约。详情请阅读《婚姻是无条件的盟约吗?》《可以离婚再婚吗?》。

所以,如果不信的一方希望离开,基督徒是不应该同意的。除非是既成事实,包括事实的离婚,或法院宣判,这样的话只能接受,否则基督徒应该坚持挽回婚姻,包括拒绝不信的人关于离婚的建议或要求,包括做好自己作为配偶的本分,包括应该悔改的地方悔改,包括不住地祷告,包括教会可能的介入等等。

有人认为如果不信的一方提出,信的一方就可以同意或协议离婚,同时又要求信的一方要竭力挽回。这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我们认为信的一方有权利同意离婚或协议离婚,我们就不应该又要求信的一方努力挽回或努力和好,否则就等于说信的一方只有在竭力挽回的前提下才能同意离婚或协议离婚,这等于把额外的条件加在了林前7:15的里面,而且也很难衡量怎么做才算是竭力挽回或和好,这会带来操作上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解经不仅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不仅自相矛盾,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