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第六课 宣教的历史(三)

Maike, 6 八月, 2024

先回顾公元33-1900年的历史。福音从中亚到西方,到西欧、北欧,然后到北美洲,南美洲、南非、东亚、澳洲等等。耶稣的大使命正在按照主的计划在逐步推进,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主的教会。

在讲20-21世纪的宣教之前要插播一下中国的宣教史

为什么要中国的宣教史?
1、神早期虽然主要在西方工作,在西方兴起基督教,然后借着西方在东方兴起基督教,但是不等于在东方没有任何工作,中国可以作为东方的一个代表;
2、从中国的宣教同样可以学到很多功课,而且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会更加切身体会。
3、同时也可以澄清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一些误解,对于我们传福音和宣教也会有帮助。

很多人误认为基督教是从西方来的,其实最早是从东方来的。最早的传说是去过印度的多马来过中国,不过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有准确的文字记载是在唐朝的时候就进入中国,有石碑为正。781年建立了景教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记载了景教的教义和在中国传扬的历史。“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是光明的意思。碑文有中文和叙利亚文。是叙利亚传到波斯,然后从波斯传教士带进来的,当时用的叙利亚文。波斯的教会派来的宣教士阿罗本建立的。阿罗本在主后635年唐太宗时期进入中国长安。因为得到当时皇帝的接见和支持,被批准到全国各地传扬,主要在权贵阶层。有人说是异端,有人说是误会,从碑文来看,还没有看到明显的错误。后来高举道教的唐武宗(840年左右)灭佛的时候把景教也给灭了。把波斯的宣教士都赶走了。景教就崩溃了。景教的存在200年左右。到了10世纪末,基督教在中国就基本消失了。

景教

景教给我们的教训:
1、主要走高层路线。好处是可以大张旗鼓传教,包括可以继续传给其他权贵。坏处是一旦政策或政权改变,权贵阶层更容易转向。同时也容易被权贵阶层利用和控制。需要迎合权贵阶层的口味。归信的人也可能是为了讨权贵阶层的喜悦,动机不存。而基督教从来大都是草根运动,而不是权贵运动。
2、200年没有培养出本地的领袖,把大使命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依然在未得之民的状态。依然依赖宣教士,结果宣教士被赶走,教会就基本完蛋了。相比之下,佛教因为有很多本地化的传承,反而生存了下来。
3、采取融合注意或混合主义的做法。比如用了很多佛教和道教的用语,十字架是在莲花宝座上,是佛教的符号。聖經為《尊經》;天父為『元尊』;聖子為『景尊』;得救成为“蒙度”;稱禮拜堂為『寺』;叫教士為『僧』等。景教的经典需要去佛教的敦煌石窟去找。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直到一千年后发现了石碑才确定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相比之下,使徒们给犹太人和外邦人宣教,虽然都参考了他们的文化,但是福音的核心是用他们常用的语言来表达的,并且用基督教的意思来解释。即便用到了哲学或哲学中的词汇,也用基督教的信仰来重新解释。中比如希腊哲学提到了“道logos”,原意是指掌管这个宇宙的理性的原则和规律。是非位格的。但是约翰福音一章一节说道是神的表达,神的道。道就是神。道是位格性的存在。宇宙是他造的(约1:1-3)。这些都让基督教的“道”和希腊哲学的“道”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次基督教在中国的兴起是元朝(1271-1368)。十三世纪因着蒙古族占领中国的北部,建立了元朝,他们的领袖再次带来基督教,成为也里可温教。也里可温的意思是“信奉福音的人”。和景教差不多,主要在王公贵族中。汉人信的很少。但是因为内部的堕落、没有建立本地的领袖,而且和佛教、道教争夺领导地位,有点强迫汉人接受基督教,因为蒙古人以统治者自居。结果引起汉人的不满。在14世纪中期蒙古帝国没落,到了15世纪再次消失。这一次的功课和前面景教的是基本一致的(除了融合主义以外)。只不过多了一个殖民主义带来的副作用--文化侵略带来的反感。基督教是靠福音吸引人,而不是强迫人接受。

第三次基督教在中国的兴起是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245-1838)。那会更正教还没有开始。断断续续有天主教的人来华,但是都没有站住。即便有的人到了澳门这样的殖民地,也难以进入内地,因为政府不欢迎。这是殖民主义的结果,殖民主义强迫别的国家开放或占领别的国家,自然会带来别的国家或国民的反感。天主教直到1581年29岁的意大利的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才站立得住。当时的宣教士水平很高,不仅会神学,还会科学、医学、天文等。他们借着这些和中国人建立关系。而且都做长期的打算。利玛窦先到澳门,然后进入广州。他用20年的时间研究中国古籍。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化。1601年有了机会到北京讲学,介绍西方科学,和当时的学者结交,带领很多人信主,比如徐光启等。这些中国人帮助翻译了一些书,利玛窦也写了很多本书,对于传教带来很好影响。他衣食起居和中国人基本一样,进入中国的文化。他和前面不同的地方之一是除了在宫廷传教,也在百姓中间传教。1610年死在北京,坟墓也在北京,死时已经来华32年。1635年的时候已经在12个省设立17个传教站。1651-1664有10万信徒(只用了50年的时间)。利玛窦还有一个策略是:迎合中国文化,合儒、补儒、超儒。因为儒家文化是当时的主流。一开始利玛窦是允许中国人祭孔祭祖的,但是后来天主教的教廷知道此事后禁止了,这导致后来康熙皇帝禁止宣教并赶出宣教士,也拆毁教堂和学校。但是天主教继续派宣教士来华宣教,虽然历经逼迫,也有多人殉道,天主教并没有因此消失。据说在1807年这一年,就有超过1800人受洗。

利玛窦

第四次基督教在中国的兴起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宣教世纪。很多人被神差遣去世界各地宣教。其中有一位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的英国人1804年献身做宣教士,他才22岁,学习了中文、医学、天文等。1807年1月8日,马礼逊被按立为牧师。他知道清朝中国没有开放,还是闭关自锁的时期,传福音没有自由。1807年坐船来中国。以翻译的身份先住在广州。他发现连外国人学习中国都是被禁止的。他只能偷偷地学。几年的时间他编写了华英字典、翻译了圣经(这是天主教来华200年所没有做的)、编写了杂志。马礼逊在开展在华宣教工作的第七年,即1814年,才有机会为第一位中国信徒施洗。他虽然传福音结的果子不多,传道20多年,信主的人可能就10-20个,他后来按立梁发为传教士,让福音可以传承下去。1834年去世,墓在澳门。他的宣教事迹也激励更多人来华宣教,也为后面的人做了好的榜样。

马礼逊

马礼逊的教训之一是他和他的后代后来作为翻译(以及秘书)参与了英国和中国的贸易以及谈判,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宣教,也带来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如何看待中国人对于宣教士的一些负面看法(比如帝国主义的帮凶、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等等)?
1、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确实有一些宣教士作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不合神心意的事情(尽管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的宣教士,也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做任何对中国人有益的事情)。
2、即便是上帝的主权让中国给宣教士打开大门,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罪恶也是神所恨恶的。
3、宣教士也谴责和拦阻了殖民主义中一些不合乎圣经的行为,包括卖鸦片给中国等。他们也积极帮助中国人戒鸦片。
4、宣教士来中国的动机基本还是善的,为了拯救灵魂的缘故,愿意为中国献上自己,很多人及家人都死在中国,和殖民主义者有根本的不同。
5、宣教士也给中国带来科学、医学、技术、教育、救济等诸多的贡献,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

除了第一位来华的更正教宣教士马礼逊,还有一个人必须要提到,就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除了第一位来华的更正教宣教士马礼逊,还有一个人必须要提到,就是戴德生(Hudson Taylor)。他17岁重生得救,很快就决志做宣教士。1853年他坐船156天来到上海,那一年他21岁。当时国内才有几十名宣教士。他那时候不再需要翻译的身份来掩护自己,因为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多开放了5个港口给外国人自由进出。他一边学中文,一边就到处分发圣经和福音单张。57年支持他的差会不再支持他,他决定做独立的宣教士,单单仰望主的供应。因为他学过医学,也借着行医卖药来布道,后来还开了医院。借着福音帮助人戒掉鸦片。1860年戴德生在宁波的教会已经有二十一名会友。因为工作劳累和环境问题,他一直患病,身体十分虚弱,多次需要回国休养。他并没有因此闲着,乃是到处游说教会派更多宣教士来中国的11个省份宣教。

1865年成立内地会宣教机构。1866年带领宣教士团队到达杭州,设立内地会总部在杭州。第二年就按立本地牧者照管杭州的教会。到1909年为止,内地会已经深入内地绝大部分省份建立了根据地,并建立了10所医院、68个药房和50个鸦片戒毒所。1905年戴德生在湖南安息主怀。当他离世时,内地会宣教士已由当年的24位增至825位;中国同工增至1,152位;中国受洗基督徒已达18,625人;有组织的教会有418个,宣教站、布道所与会堂合为1,424个,学校150所。

戴德生宣教的特点:
1、看重对灵魂的负担和对主的忠心。而不是神学文凭。戴德生自己曾说“每年一千二百万中国人去世,没有神,没有希望。…… 我们岂可置之不理? ……我觉得若不替中国作一点事,就不能活下去”。“他还有一段名言:“假使我有千镑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这样的救主,我们为衪所作的,会嫌太多吗?”。即便义和团运动1900年杀死70多内地会的人,更多的宣教士前赴后继地来华宣教。到了1905年一共有800多名宣教士来华。1929年时,内地会宣教士已经增至1,200位(当时在华宣教士已经超过9000人)。
2、信心宣教。戴德生所成立的内地会开启了信心差会的先河(不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需要,仅仅是祷告和仰赖神的供应,甚至可以边工作边宣教)。戴德生不仅被称为“中国内地会之父”,也被视为“信心差会之父”。
2、尊重中国文化和传讲纯正福音结合。所有宣教士必须穿中国服装,融入国人生活。但戴德生的处境化主要是文化上的,而不是神学上的。在戴德生的马尾辫和长衫之下,伴随著他用中文所做的演讲和口中所出的文化典故,他所宣讲的其实是所有其他忠心宣教同工所传的那同样的、常常冒犯人的,却合乎圣经的福音信息。他的处境化是为了使福音更为清晰,而不是为了迁就听众的舒适,他想努力避免的是无谓的文化性冒犯,同时却自豪地接受十字架对罪人的冒犯。

戴德生

3、花很多时间把异象传递和推动基督徒到中国宣教,导致成百上千的西方基督徒从英国、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来到中国宣教。内地会是最大的差会之一,占来华宣教士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4、走草根路线。普通民众没有多少知识和思想包袱,容易生根,具有稳定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动存活率都很高。
5、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有很好的门训,让本地领袖可以传承下去。这样所结出的福音果子根基十分牢固,经得起风吹雨打。内地会起初成立40年的时间里,一共带领2.2万人信主(1865-1905),到1949年也就才9万人,而1949年统计中国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有85万人。即便宣教士全都离开,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摧残,1976-80年宣教士回来,看到这些基督徒依然在。
6、积极参与社会关怀。在1876—1879年间中国华北五省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由此引发了严重饥荒。内都会宣教士马上就着手进行赈灾事宜,并在山西省会太原开办孤儿院收养在饥荒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们。宣教士们在赈灾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好评。

从此,基督教终于在中国扎根、结果、成长。即便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拼命打击宗教,1960-1970年代,中国官方媒体曾多次报道宣称“基督教在中国已经灭绝”。其实并没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神的教会其实在中国一直成长,各国的宣教士也继续冒着危险来华宣教,到了21世纪,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超过欧洲的基督徒的总和。而且中国已经从接受宣教士的国家成为也开始差派宣教士的国家。从福音入中国,到福音出中国,宣教的中国的号角已经开始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吹响。

推荐书目:

中国基督教史略 [韩]李宽淑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顾卫民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sanne_Committee_for_World_Evangel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eng_Jingyi

https://digitalshowcase.or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20&context=re2010series

https://www.oikoumene.org/sites/default/files/File/Edinburgh%202010_03.pdf

https://cn.9marks.org/article/discipline-mainline-it-possible-or-ev

n-wise/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2/august-web-only/hudson-taylor-zh-hans.html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55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3/december-web-only/hudson-taylor-legacy-china-inland-mission-zh-hans.html

https://biblereader.cn/%e6%88%b4%e5%be%b7%e7%94%9f%e7%94%9f%e5%b9%b3%e7%ae%80%e4%bb%8b.html

https://omf.org/tw/about-us/our-story/

http://production.lifejiezou.com/node.php?nid=1527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001305174431074

https://www.bdcconline.net/zh-hans/stories/taylor-james-hudson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