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ros把握时机》是风靡全球的很好的宣教课程(介绍一、介绍二),在中国也广受欢迎。这个课程由众多神学院教授、宣教专家、历史学家的作品编辑而成,从圣经、历史、策略、文化四方面阐述宣教使命。课程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听课、视频、作业、小组等等,让参与者一起经历神的大工。课程一共有9课,分别涵盖以下主题:
第1课 神、袍的使命和他的世界
第2课 以色列,立约之民
第3课 弥赛亚、信息和众使者
第4课 基督教普世扩展浪潮
第5课 福音拓展策略
第6课 尚待完成的任务
第7课 跨文化思量
第8课 胸怀普世的基督徒团队
第9课 整合
第一课重点讲了3点。第一点是神是一位向世人彰显自己,以让世人来尊崇他和荣耀他的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神有双重计划:国度计划和救赎计划。神会最终摧毁撒旦的黑暗国度,把人类拯救进入爱子的光明国度,同时透过基督的死来拯救相信的人。第二点指出神拯救万民的使命不是从新约开始了,在旧约就有了。课程挑战我们不能单单接受耶稣是基督,却不接受他让我们使万民做主门徒的使命。而履行福音使命意味着背起十字架。第三点提到神的世界,作者提到多元中的合一才是主的心意。神要拯救的对象是全地的不同族群,让他们都能进入神的国度。神的救赎策略就是差遣他的教会把福音传给分散在全地的不同的族群,神救赎的完成就是万民在新天新地里得到完全的复兴,让神的荣耀遍满全地。
但是其中是否没有任何值得商榷的地方呢?不是的。以下就是其中一些(下面的页码不是书的页码,乃是电子文件的页码):
1、电子版的16页有一段话“耶稣热切的盼望神的名被尊为圣。耶稣教导门徒的祷 告,很容易因为古旧的中文翻译而受到误解,变成“愿人都 尊祢的名为圣”。实际上,这句祷文并非一句表示赞美的陈 述,它在原文是一句清清楚楚的恳求:“我们在天上的父, 请祢使祢自己的名成为圣洁。”通俗地说,就是:“父啊! 求祢向全地的万民高举、突出、尊崇、彰显和揭示称的名吧! 按着祢自己本来的属性,使称的名为万人所知吧!激发世上 所有人都来认识和崇拜祢吧!”耶稣接下来的话表明这个祷 告的普世意义,“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回应:和合本的翻译“愿人都 尊祢的名为圣”,和其他译本比如标准译本、新汉语译本、环球圣经译本“愿你的名被尊为圣”一样,没有什么基本问题,其意思都是一种请求或恳求。原文是命令语气,用在人对神的时候,一般是表达祈祷中的祈求。原文直译是“让你的名被分别为圣”,意思并不是说神的名原来不够圣洁,要变得更加圣洁,乃是说神的名被人尊为圣,因为这是请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求神让他的名被世人尊为圣,被世人敬畏和尊崇。和后面的两项祈祷内容是一致的,后面是“愿神的国降临”、“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所以“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或“愿你的名被尊为圣”都是一种祈求或恳求,而不是赞美。
2、22页提到“从亚伯拉罕:保罗看到以色列作为与神立约之民,他们 的使命很明显是要叫万族因他们得福(加3:6-8)。这成为保 罗神学的重要基础,他称之为“福音的预告”(the gospel in advance)”(加3:8)”
回应:福音的预告是加3:8,其中提到“万国都必因你得福”,也就是说外邦人要因亚伯拉罕得福,也就是因信亚伯拉罕的特定的子孙--耶稣基督而称义(加3:16),因此信耶稣的人都和亚伯拉罕一同得祝福,包括天上的产业(加3:9,14,18,28;罗4:13)。经文不是在说万族要因以色列得福,乃是说万族要因耶稣基督得祝福。
3、29页提到“第二,神不再直接处理人类的事,乃是透过他所拣选的 人作代表。人类分裂为不同的民族并分散在全地之后,神随 即拣选了一人、一家、一国(创12),藉着他们“赐福”(救 赎——为袍召聚)地上的万族。”
回应:神处理人类的事一直都是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一方面神拣选他的仆人来参与,一方面他也可能直接参与。从伊甸园就开始了,神直接对亚当说话,然后亚当作为神的代言人把神的命令传给夏娃(创2:15-17),后来也直接对夏娃说话(创3:13,16)。亚当的儿子中神拣选了亚伯作为先知(路11:50-51)。洪水来之前神拣选了挪亚,给那一代的人传道(彼后2:5)。等等等等。
4、43页提到“大使命同时是亚伯拉罕之约-- 大使命是神藉着教会,赐福或把救恩带给地上万族、万 国的命令。有趣的是,早期使徒和新约的作者,从不直接提 及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八至十九节所颁的大使命,反 而在论及普世福音拓展时,多次提到亚伯拉罕之约,请参考 使徒行传三章廿四至廿六节和加拉太书三章(留意第八节) o 他们知道耶稣赐下大使命时,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回 到二千年前,秉承神赐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之约,然后交 付给教会,赐给他们福气和把责任托付他们。 亚伯拉罕之约是神不更改的旨意。(参考来6:17)”
回应:亚伯拉罕之约和大使命是不同的,亚伯拉罕之约包含很多内容(详见《亚伯拉罕之约都包含哪些内容?》),其中之一是万民都借着亚伯拉罕的后裔得福,就是借着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基督得祝福。万民如何得祝福呢?就是借着主耶稣差遣门徒给万民传福音,这就是大使命。早期使徒和新约的作者,虽然不直接提太28:19-20的大使命,但是都在践行。徒1:8提到了耶稣的预言,他们将要在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做主的见证,这就是大使命的实现。使徒行传就是大使命渐渐实现的过程。新约的书信就是使徒们不断借着坚固教会、栽培领袖来推进大使命的过程。而徒3:24-26之所以提到亚伯拉罕之约,因为当时彼得传福音的对象是犹太人,亚伯拉罕是他们的列祖,他们一直期待基督的到来。彼得告诉他们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基督,就是他们所相信的旧约所应许的那一位(徒3:24),就是摩西预言的那一位先知(徒3:22),也是亚伯拉罕之约中所应许的那一位后裔(徒3:25)。加3:8提到早有福音传给亚伯拉罕,是指万民都因亚伯拉罕得福,其实是因亚伯拉罕的特定的后裔得福(加3:16),只要相信这位后裔,就和亚伯拉罕一起蒙福,就承受亚伯拉罕的产业(加3:29),这就是福音。福音就是因信称义,如同亚伯拉罕因信神称义一样,今天的我们也是因信(耶稣基督)称义(加3:6)。
5、44页提到“第二,以色列为神扮演君王和祭司的角色。这里“君尊的祭司”最好译为“君王般的祭司”或者“皇家祭司”。这里将以色列民族的福音拓展角色一清二楚地表明出来,让所有疑云一扫而光,整个以色列民的作用应该是代表神的国度,作神与万民之间的中保。事实上,新约中“信徒皆祭司”的著名教义(彼前2:9;启1:6-5:10)就建立在这段经文之上。可惜,以色列人不想全都成为祭司,而要求摩西代表他们上西奈山。虽然神原来的计划受挫并推延到新约时期,但这一计划没有因此失败、取代或废弃。神对信徒有不变的计划,他们终将有祭司或中保的角色!”
回应:“祭司”的角色未必是指对外有拓展的使命。也可以指有来到神面前献祭或亲近神的特权。彼前2:5提到了信徒皆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也就是说信徒可以有特权来到神面前服侍神。出19:6提到以色列民成为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也可以是指以色列民被分别为圣归给神,可以有特权来到神面前服侍神。出19:17;20:22提到神对以色列民说话,出24:3-8提到神和以色列民立约,摩西将血洒在百姓身上,让他们因此被洁净,可以成为神的约民。从旧约的证据来看,神并没有差遣以色列民到万民中传扬神的名,在神给他们颁布的律法中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和神对新约的子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以色列民遵守神的命令,神会大大祝福他们,帮助他们打败仇敌,让他们超越万民之上,让他们成为神的见证(赛43:10-12),这样或许吸引其他民族的人来认识这位神(申28:1,7,9-12)。至于教导以色列民律法,是利未人中祭司的责任(利10:11;申31:9;33;10;来7:11),但是神没有命令祭司教导外邦人律法,也没有要求以色列民族教导其他民族神的律法。如果居住在以色列人中间的外邦人愿意归信耶和华,也要守割礼和遵守摩西律法(出12:48-49)。王上8:41-42提到外邦人因为听人谈论神的作为来向神的殿祷告,这未必是因为以色列人去传扬了耶和华的名,乃是因为神和以色列民同在,大大祝福以色列民,也制服他们的仇敌,所以名声被传扬开来。这就如同民14:13-14所记载的。因为神施展大能把以色列民从埃及领上来,埃及人就把这些事告诉迦南地的居民,因此这些居民就知道神和以色列民同在。又好比书2:8-11提到耶利哥的人因为听到耶和华帮助以色列人过红海以及消灭他们的仇敌,他们的心就消化了。王上8:57-60也提到神和以色列民同在,祝福他们的结果,是使万民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神。王上10章就提到因着神给所罗门物质和智慧方面的祝福,让所罗门名声在外,很多王都因此来见所罗门。等等等等。
虽然神没有给以色列民到万民去传扬耶和华的美名的使命,但是不等于在特殊的情况下神不会差遣一些人去到特别的地方传递神的信息。比如约拿被神差遣去到尼尼微传递信息,结果他们都悔改了(约拿书)。至于《把握时机》电子版49页所提到的:“在十六位写圣经书卷的先知中,有九位曾向其他民族发出信息,其中五位先知——以赛亚、耶利米、阿摩司、西番雅和以西结,最少曾向六个外族传道;而俄巴底亚书和那鸿书这两卷经书更直接讲论以东和尼尼微。但以理书二章四节至七章的原文是用亚兰文撰写的,因为它关乎外邦列国”,这些都是特殊的案例,其中很多只是借着先知宣告对外邦的审判,并不是差遣他们去给外邦传福音和让他们归向神(和约拿在《约拿书》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些都不是神赐给整个以色列民族的使命。而且从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来看,即便在他们鼎盛的时期,比如大卫、所罗门以及其他好王的时期,也没有大批的以色列人出去到列国传扬耶和华的美名。因为神没有给他们这样的命令或使命。
有人说太23:15提到法利赛人走遍海洋陆地传教,这不是说明犹太人在做宣教吗?
答:法利赛人只是当时犹太人的一个宗派(其他的宗派还有撒都该人等--徒23:6-8),他们可能是为了宗派的利益去发展成员。这不等于所有的以色列民都被神差遣或命令去万民中为神做见证,劝勉他们归向神。摩西律法中也没有这样的命令。
6、45页写到“诗篇第六十七篇源自民数记六章廿四至廿六节所记载的亚伦的祈福。颇为显著的是,这首诗将神透过亚伦和祭司们所赐的祝福传达给万民。诗人在第一节祷告说:“愿上帝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第二节立刻道出了扩展这一伟大祝福的目的:“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万国得知称的救恩。”这篇福音拓展诗篇非常重要,因它说明了神为何恩待赐福以色列民以及一切相信他的人。”
回应:如同上面的分析,神并没有给以色列民到列国传扬神的名的使命,神的做法乃是祝福以色列民,因此让列国透过神对以色列民的作为来认识神对以色列民的救恩,因此被吸引来认识神的名,来得到神的祝福。如果说以色列民有作为类似桥梁的作用,也不过如此。如同以色列民透过祭司给神献祭,其他列国也透过神在以色列民中的作为而来到神的面前。这和新约的信徒被主差遣去万民当中,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还是很不一样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根本原因之一是旧约的以色列民是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来为神做见证,而不是个人;原因之二是他们大都是不真正认识神的,是不会进天国的,他们最终不是死在旷野就是背叛神(来3:17-19),直至被赶出迦南美地,他们大多数时候没有做很好的见证;原因之三是当时敬拜神的地方只能在耶路撒冷,神会透过以色列的见证吸引一些外邦人来耶路撒冷朝圣。新约之下的情况有很多的不同,新约的信徒是有圣灵的,是都认识神的,是会进天国的,是属灵的亚伯拉罕的子孙,是属灵的以色列人,有圣灵给与的能力,才能去到各地为主做见证(徒1:8),而且各地的人可以在各个地方敬拜神,不需要来到耶路撒冷(约4:21-24)。这是圣灵在不同时代的工作,也是救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7、66页提到“耶稣差派十二门徒第一次出去传道时所吩咐的话,充分 体现出他对以色列民的关注。“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 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 里去。”(太10:5-6)这个命令的理由显而易见。时间紧迫, 若是人们不快快悔改,灭亡便很快降临以色列国。此时以色列民需要比外族人更快悔改,因为外族人的审判日还未到 来。在这同一段话中,耶稣也确实预言了门徒要到外族人中间去传道:“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 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太10:18)然而门徒此时必须 先把精力集中在犹太人的聚居地,因为犹太人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太10:23)。”
回应:马太福音的主要对象是犹太人,为要向犹太人证明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或基督,是那一位旧约预言的大卫的子孙(太1:1;9:27),是将来牧养以色列民的王(太2:6)。耶稣也宣称自己奉差遣首要是去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太15:24)。因为以色列民是神的选民,神的福祉和审判都是先临到他们,神向谁多给,就向谁多要(罗1:16;2:9-10;路12:48;摩3:1-2)。太10:17-23所讲的不是耶稣还在地上的时候门徒所面临的状况,因为里面所提到的逼迫的严厉程度在耶稣生前是没有的。对君王和外邦人做见证的事情是保罗得救后才发生的事情(太10:18;徒9:15)。而耶稣升天前就已经给门徒颁布了大使命,让他们使万民做主的门徒,显然传福音的对象从犹太人扩大了全世界。耶稣让门徒知道他是世界的弥赛亚,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使徒传福音的时候也是宣告耶稣已经升到神的右边,已经是主,是基督了(2:33,36;5:31)。而且使徒们包括保罗都是先传福音给犹太人,然后才是外邦人(徒13:46-47)。
8、86页提到“在其后的经文中,我们看到保罗和巴拿巴向差派他们出去的安 提阿教会汇报(徒14:26),然后再到耶路撒冷汇报,因巴拿巴原 先在那里受到差派。”
回应:巴拿巴确实是从耶路撒冷教会到了安提阿(徒11:22),但是不等于他没有加入安提阿教会。从相关经文的描述来看,他应该转到了安提阿教会。因为他和保罗一直在安提阿服侍,成为了安提阿教会的领袖(徒11:23-26;13:1).他和保罗去耶路撒冷送所筹集到的款项之后,并没有停留在耶路撒冷,乃是返回了安提阿(徒11:30;12:25)。他后来在安提阿和保罗一起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去做宣教的工作,后来又一起回安提阿教会述职和服侍(徒13:1-4;14:24-28)。他在徒15章之所以和保罗去耶路撒冷,不是为了回去述职,乃是和保罗一行代表安提阿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共同处理关于福音的纷争。
9、88页提到“这段影片接续唐·理查森博士〈從蒙福到施福〉的影片教学。 在这短片里,他的话极有说服力,坚称耶稣晓得他蒙召是去服事外 邦人以及犹太人。与此同时,他利用每个机会去教导门徒认识袍确 是那位全约(整全的亚伯拉罕之约)的弥赛亚。 我们会检视耶稣的事奉方法,看看他有否显明自己是一个同时 关心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弥赛亚。”
回应:耶稣确实是全人类的救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救主(约3:16;4:42)。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以色列民族在救恩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免得进入反犹主义。耶稣首先、由始至终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路1:68-75),福音是先临到犹太人,然后是外邦人(罗1:16;2:8-10)。耶稣也宣称自己不过是被差遣往以色列家迷失的样那里去(太15:24)。以色列民族依然是神所爱的,神对以色列人的拣选是没有后悔的(罗11;28-29)。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是因着以色列民对耶稣基督的拒绝,让救恩临到了外邦人(罗11:11)。外邦人只是橄榄根上外接上去的野橄榄枝,作为原来枝子的犹太人将来有一天还是会被接回去(罗11:17,20,23-27)。这就是为什么保罗把外邦人教会给犹太人教会的捐献当做还所欠的债,因为外邦人原本和以色列的应许是无关的,后来却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份了(罗15:27;弗2:12-13,19)。我们考虑向万民宣教的时候,尤其不要忘记了以色列这个民族。根据2021年的数据,以色列全国共有约182,000名基督徒,占人口的1.9%。其中,大约75.8%的基督徒是阿拉伯基督徒,这占到了以色列阿拉伯总人口的6.9%。这意味着,剩下的大约24.2%的基督徒可能是非阿拉伯裔,包括犹太人基督徒和其他族裔的基督徒。这说明犹太人民目前依然是未得之民。
10、133页提到“ 耶稣教导他们什么呢?“福音书中的一切教训”是一个 可能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将耶稣的教导总结成为几个重要功课,那就很有用了!我们就可以和初信者一同练习,使他们精通之后去培训其他人。以下是十个有用的、转化生命的 功课,都是耶稣教导过的,并且由使徒们付之实行。我们从耶稣放在首位的命令开始。
1.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12:29- 30)。
2.悔改并相信(可1:15),耶路撒冷教会在使徒行传二章卅 八节付之于实行。
3.受洗(太28:19),使徒行传二章卅八节。
4.被圣灵充满(约7:37-39、路24:49、徒1:4,8),使徒 行传二章卅八节。
5.顺服神的话(约8:31、14:23-24),在使徒行传二章 四十二节实行出来。
6.彼此相爱、爱你的邻舍(约13:34、可12:31)、团契 生活,在使徒行传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七节。
7.“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擘饼(路22:19),使徒 行传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七节。
8.祈祷(路11:1-13),使徒行传二章四十二至四十七节。
9.施予(路6:38、太10:8),在使徒行传二章四十四至 四十五节付之行动的。
10.使人作门徒(太28:19、可16:15、约20:21),分享福音, 使人得救,加入教会,并装备他们如同我们受装备。循环 再起动,新的门徒再门训其他人。”作者又说“ 当然,圣经包含许多其他精彩的教导,但基督的追随者应将他的命令放在第一优先。因为袍说:“你们若爱我,就 必遵守我的命令。””
回应:作者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福音书中耶稣的教导和使徒书信的教导区分开来。但是这不是耶稣和使徒的看法。耶稣在约16:12-15告诉使徒他还会告诉使徒信的启示或真理。林前14:37中保罗提到他所写下来的是主的命令。因此保罗有信心让当时的信徒遵守使徒们所传和所写的(帖后2:15)。所以真正的、全备的门训是教导所有新约中主给我们的命令,而不仅仅是福音书中的教导。
11、136页说“ 目标是使族群中常年累月都不断有成群的人成为基督徒。 在这个原则之下,福音拓展者必须从一开始便不断地接触新的人群,而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教导者的角色。— 所依赖福音拓展者教导的教会,不久就会变得向内生长, 而与本族的人隔绝。“若要有自然和持续性的增长,主要的教导责任就得留给圣灵来做。”这话听来虽有点冒 险,但却很真确。”
回应:从耶稣和保罗的做法来看,福音开拓者不仅要自己领人归主,也要鼓励信的信徒领人归主,同时不断栽培初信徒,让他们不断成长,直至其中有人称为教会的领袖,把教导的责任传承下去(提后2:2)。主要教导的责任从个人的角度是圣灵,圣灵借着个人读经教导人神的话语,但是教会教导的责任在于教会的牧者,他们要善于教导,如同保罗一样不避讳把神的旨意教导神的百姓。
12、197页提到“在教会形成的过程里,就如传递福音和接受福音一样,文化的问题至关重要,如果福音必须处境化,教会也一样。”
回应:需要解释什么是福音的处境化,否则容易改变了福音本身。一般来说应该是福音的表达的处境化,也就是说用本地文化可以明白的方式来传递福音本来的意思。比如说中国人对“罪”的理解通常是指违背了国家的刑法,但是这不是圣经的意思,所以需要用中国人明白的方式来解释是圣经里的“罪”。教会的处境化也是类似。教会应该按照圣经来建造,弟兄姐妹应该建立圣经所要求的关系,但是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需要因不同地方的文化而异。比如圣经里提到人和人之间的问安通常是亲嘴,但是在中国人之间的问安通常就不是亲嘴。不过我们确实需要鉴别哪些是属于福音的范畴,哪些属于文化的范畴,有时候这是不容易确定的。徒15章提到的耶路撒冷会议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11、268页提到“亚伯拉罕要成为众多“什么”之父?
●儿孙之父?
“所以,你们知道:有信心的人才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3:7)“儿孙”可能是个答案,但“儿孙”这个答案合乎亚伯兰改名时上下文的记述吗?
●多国之父?
“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创17:5)
“多国”才是正确的答案!
亚伯拉罕要成为“多国之父”或“万国之父”
2.亚伯拉罕预表基督
在旧约圣经中,亚伯拉罕也是基督的“预表”。基督是真正承受列国的那一位。在诗篇第二篇“弥赛亚的诗”当中,神应许把列国赐给儿子为产业(诗2:8)。
其实“亚伯拉罕,万国之父”与“基督,承受列国为产业的那位”是同一意思。”
回应:罗4:17也提到了亚伯拉罕做“多国(1484nations)的父”,原意是“多民族的父”。这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罗4;11-12阐明亚伯拉罕既做受割礼之人(犹太人)的父,也做未受割礼而信之人的父(外邦人或各个民族的人)。罗4:16节提到亚伯拉罕的后裔既包括疏忽律法的人(就信的犹太人),也包括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外邦人),所以4:17节提到亚伯拉罕成为我们世人的父,这就应验了创17:5提到了神立亚伯拉罕为多国(多民族)的父。加3:28-29也阐明无论什么民族,在耶稣基督里都成为一了,都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都继承了亚伯拉罕的产业。需要注意:这并不是指亚伯拉罕要承受列国为产业。而诗篇2:8-9提到神把列国给耶稣基督作为产业,他会用铁杖打破他们,启19:15提到耶稣再来的时候用铁杖辖管列国。启19:19-21描述了耶稣会打败列国的军队,消灭他们。启20:6提到耶稣要做王1000年。所以“亚伯拉罕做多国之父”和“基督承受列国为业”不是同一个意思,前者也不是后者的预表。
参考资料:
https://www.fides.org/zh/news/7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