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教徒的信仰背景与由来
- 信仰背景:
- 宗教环境:清教徒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英国,处于宗教改革(Reformation)后期。英格兰脱离罗马天主教后,英国国教会--圣公会(Anglican Church)保留了许多天主教仪式和等级制度(如主教制),引发部分新教徒不满。
- 神学基础:清教徒深受加尔文主义(Calvinism)影响,强调神的绝对主权、预定论(predestination)和圣经权威,反对国教会的“天主教残余”。
- 由来:
- 时间:约1560-1570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
- 起源:清教徒是英国国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寻求“净化”(purify)教会,清除天主教传统(如繁复礼仪、主教权威)。他们因主张更彻底的新教改革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意为“纯净者”)。
- 关键事件:
-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推行《宗教统一法案》,强制国教会礼仪,激化改革派与国教会的矛盾。
- 1570年代:清教徒(如托马斯·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公开批评国教会,主张长老制或会众制。
- 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位,拒绝清教徒改革要求(如1604年汉普顿宫会议),导致部分清教徒转向分离主义(Separatists)。分离派(Separatists)是激进分支,主张完全脱离国教会,建立自治教会。分离派因拒绝国教会礼仪而受迫害(如监禁、罚款)。
- 社会背景:
- 清教徒多为中产阶级、学者和神职人员,强调个人虔诚、道德严谨和社区纪律,反对当时的腐败和奢侈。
- 因着受迫害(如监禁、罚款)促使部分清教徒移民北美,寻求宗教自由。
二、清教徒的信仰特点
清教徒的信仰基于加尔文主义,结合英格兰新教传统,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 圣经权威:
- 圣经是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反对国教会的《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强制礼仪。
- 强调个人研经和布道,视圣经为神启示的无误记录。
- 神的绝对主权与预定论:
- 相信神预定救赎(election),人的得救由神的主权决定,非个人行为。
- 强调神的荣耀和人类的顺服,反对天主教的“功德”观念。
- 个人虔诚与道德严谨:
- 倡导简朴生活、严格道德(如反对酗酒、赌博)和安息日崇拜。
- 强调“圣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认为神与信徒订立恩典之约,指导教会和个人生活。
- 教会改革:
- 反对国教会的主教制,主张长老制(Presbyterian)或会众制(Congregational)。
- 追求“纯洁教会”,只接纳重生信徒为成员。
- 社会责任:
- 相信基督徒应改造社会,建设“神的国”,通过教育、法律和社区纪律体现信仰。【其实神的国不在地上】
- 强调“天职观”(calling),视工作为服事神。【其实为主做的一切都是服侍神】
三、清教徒的分支
清教徒内部因神学、教会治理和政治立场不同,分为以下主要分支:
- 非分离派清教徒(Non-Separatist Puritans):
- 特点:留在国教会内部,寻求内部改革,主张长老制或简化的礼仪。
- 代表:托马斯·卡特赖特,倡导长老制;约翰·欧文(John Owen),清教徒神学家。
- 去向:在英国内战(1642-1651)期间支持议会,部分成为长老会或会众制教会成员。
- 分离派清教徒(Separatist Puritans):
- 特点:完全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教会,采用会众制,反对任何国家干预。
- 代表: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e),创立早期分离主义;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影响浸信会形成。
- 去向:许多移民北美(如1620年五月花号的“朝圣者”),在荷兰或北美建立自治教会。
- 长老会清教徒:
- 特点:主张长老制(presbyterian polity),由长老治理教会,强调全国性教会组织。
- 代表:1643-1649年《威斯敏斯特信条》制定者,反映长老会清教徒立场。
- 去向: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形成长老会,影响北美长老会。
- 会众制清教徒:
- 特点:主张地方教会自治(congregational polity),由会众选举领袖,反对中央权威。
- 代表:新英格兰清教徒(如约翰·科顿,John Cotton),制定《剑桥纲领》(1648)。
- 去向:在北美新英格兰建立会众制教会,影响浸信会和公理会。
四、清教徒的去向
- 英国:
- 英国内战(1642-1651):清教徒支持议会,反对查理一世的国教会,1649年处决国王,建立清教徒主导的共和政体(Commonwealth)。
- 1660年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克拉伦登法典》迫害非国教派,清教徒失去政治影响力,部分转为长老会、浸信会或贵格会。
- 长期影响:清教徒的神学和道德观融入英国新教传统,影响福音派运动。
- 北美:
- 移民:1620年起,清教徒移民北美(如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以会众制为基础的教会和社区。
- 发展:在新英格兰形成“清教徒社会”,通过教育(如哈佛学院,1636)和法律(如《蓝法》)推广信仰。
- 衰落:18世纪,随着大觉醒运动(1730-1740年代)和启蒙思想影响,清教徒严格的加尔文主义逐渐淡化,部分转为会众制教会(公理会)或浸信会。
- 其他地区:
- 荷兰:分离派清教徒(如朝圣者)在移民北美前暂居荷兰,影响当地浸信会和再洗礼派。
- 全球:通过宣教,清教徒理念(如圣约神学)传播至亚洲(如中国)、非洲等地。
五、对当今的影响
清教徒的信仰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 宗教影响:
- 福音派运动:清教徒的圣经权威和个人虔诚理念影响18-19世纪的福音派,如大觉醒运动(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 浸信会:清教徒的会众制和分离主义影响浸信会(如约翰·史密斯),强调教会自治和信徒浸礼。美南浸信会和改革宗浸信会继承清教徒的加尔文主义。
- 长老会与公理会:长老会清教徒奠定现代长老会基础,会众制清教徒影响美国公理会(UCC)。
- 神学遗产:清教徒的圣约神学和预定论仍见于改革宗神学,如1689伦敦浸信会信条。
- 社会与文化影响:
- 美国文化:清教徒的“天职观”和道德严谨塑造美国工作伦理和个人主义。《五月花号契约》(1620)奠定美国民主自治的雏形。
- 教育:清教徒重视教育,创立哈佛、耶鲁等大学,影响现代高等教育。
- 政治:清教徒的政教分离和社区自治理念影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宗教自由),通过浸信会(如罗杰·威廉斯)推广。
- 社会正义:清教徒的社会责任观影响现代基督教的社会福音运动(如美国浸信会的种族平等倡导)。
六、总结
- 信仰背景与由来:清教徒起源于16世纪英国,基于加尔文主义,寻求净化国教会,源于启蒙运动前的宗教改革。
- 信仰特点:圣经权威、预定论、个人虔诚、教会改革、社会责任。
- 分支:非分离派、分离派、长老会清教徒、会众制清教徒。
- 去向:英国转为长老会、浸信会等;北美建立新英格兰教会,影响公理会和浸信会;通过宣教传播全球。
- 当今影响:塑造福音派、浸信会和美国文化,影响教育、政治和社会正义,在北京家庭教会体现自治和虔诚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