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浸信会的由来
浸信会(Baptist)起源于17世纪初的英国,属于新教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浸信会强调以下核心信仰:
- 信徒浸礼(Believers' Baptism):只有信徒(而非婴儿)接受洗礼(一般是全身浸没于水中的洗礼),象征信仰的公开宣告。
- 教会自治(Local Church Autonomy):每个地方教会独立自主,不受外部机构(如主教或教廷)控制。采用会众制(congregational polity)。
- 圣经权威(Sola Scriptura):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权威。
- 政教分离(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反对国家强制宗教。
浸信会的起源通常追溯到英国分离主义运动(English Separatist Movement)。这些分离主义者认为英国国教(圣公会)在宗教改革后,仍然保留了太多罗马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结构,不够纯洁,所以他们选择脱离国教。特别是1609年左右由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在荷兰创立的第一个浸信会团体。他和一群分离主义者因反对英国国教会(Anglican Church)的婴儿洗礼和国家干预,逃亡荷兰后开始实践信徒浸礼。随后,托马斯·赫尔维斯(Thomas Helwys)将浸信会思想带回英国,建立了英国的第一间浸信会教会(1612年)。
浸信会分为两大早期派别:
- 普通浸信会(General Baptists):
由来: 这是浸信会最早的群体之一,由约翰·史密斯(John Smyth)和托马斯·赫尔威斯(Thomas Helwys)等人1609年在荷兰建立,后又1612年回到英国。
神学立场: 他们采纳了阿民念主义的神学观点,相信基督的救赎是为所有世人预备的,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在救赎中的作用。
- 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相信基督的救赎仅限于神所拣选的人(有限救赎,接近加尔文主义)。
由来: 1630年代或17世纪中叶,起源于伦敦的分离主义教会,在英国清教徒运动的影响下,一些独立的公理会信徒开始接受信徒浸礼,形成了特定浸信会。
神学立场: 他们坚守加尔文主义的教义,相信基督的救赎是为蒙拣选的特定群体(“特定救赎”)而预备,强调上帝在救赎中的主权。改革宗浸信会就是这一传统在现代的延续。
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 1603-1683):会众制牧师,后因主张信徒浸礼转为浸信会成员,于1638年在罗德岛创立北美第一间浸信会教会。他的转变体现了会众制与浸信会的密切联系。
2、18-19世纪的复兴与分化
- 大觉醒运动(Great Awakening, 18世纪):
- 在北美,浸信会参与了第一次(1730-1740年代)和第二次(1790-1840年代)大觉醒,强调个人悔改和布道复兴。
- 分支:形成了自由意志浸信会(Free Will Baptists),反对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强调自由意志。
- 宣教运动:
- 1792年,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创立浸信会宣教会,推动了全球宣教运动。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属于特别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这一分支。他是19世纪初期的重要基督教传教士和翻译家,致力于推动基督教在印度的传播。凯里所创办的浸信会宣教组织是英格兰浸信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这个组织也是特别浸信会的一部分,专注于海外宣教工作。
- 分支: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于1845年在美国成立,因支持奴隶制而从北方浸信会分裂,成为美国最大的浸信会组织。SBC开始继承特殊浸信会的加尔文主义,强调预定论和盟约神学。创始人如詹姆斯·博伊斯(James P. Boyce)遵循加尔文主义。《浸信会信仰与信息》(1925)反映盟约神学,但支持温和加尔文主义,强调圣经无误和教会自治,但未明确支持TULIP的有限救赎。
- 基要主义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浸信会内部出现基要派(Fundamentalist),反对现代主义神学(如进化论、自由派神学)。
- 分支:独立浸信会(Independent Baptists),强调教会完全自治、圣经字面解读和分离主义。
- 1993年,R·阿尔伯特·莫勒(R. Albert Mohler Jr.)出任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恢复严格加尔文主义和新加尔文主义,强调TULIP和圣经无误。
- 温和加尔文主义在SBTS逐渐被新加尔文主义取代,课程聚焦福音中心神学和教会纪律。新加尔文主义是加尔文主义的现代复兴,20世纪末(约1980-2000年代)兴起,回应福音派中阿民念主义(Arminianism)和自由派神学的扩散,结合现代文化(如城市化、互联网传播),继承TULIP和盟约神学,更注重布道、宣教和文化参与,强调“福音中心”(gospel-centered)的生活。新加尔文主义融入福音派实践,采用现代音乐、布道会和跨宗派合作(如浸信会、独立教会),强调个人灵修和社区影响。《浸信会信仰与信息》(2000)虽未明确提及TULIP,但支持圣经无误,与新加尔文主义兼容。
3. 20世纪的现代分支
- 改革宗浸信会(Reformed Baptists):
- 改革宗浸信会源自于英国宗教改革,在17世纪40年代与主张婴儿洗礼的独立派教会(即公理会)分离。
- “改革宗浸信会”这个名称在20世纪50年代或60年代早期,因为这个时候开始复兴,结合加尔文主义神学与浸信会实践,强调1689年伦敦信条。该信条是由被称为“特别浸信会”的加尔文主义浸信会人士撰写的。改革宗浸信会强调敬拜的规范性原则以及圣约神学。
- 自由派浸信会:
- 如美国浸信会(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倾向自由神学,接受社会改革和多元化。
- 黑人浸信会:
- 美国非裔浸信会(如国家浸信会,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因种族隔离而独立,强调社会正义与福音传播。
- 其他地区性分支:
- 如加拿大浸信会、澳大利亚浸信会等,结合当地文化与神学传统。
4、浸信会对亚洲教会的影响
浸信会通过宣教运动对亚洲教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19世纪以后。以下是主要影响:
宣教运动的推动
- 威廉·凯里与印度:
- 威廉·凯里(1761-1834)被誉为“现代宣教之父”,1793年赴印度宣教,建立浸信会教会、学校和翻译机构。他将《圣经》译成多种印度语言(如孟加拉语、梵语),为印度基督教奠定了基础。
- 影响:浸信会的信徒浸礼、教会自治理念传入印度,影响了当地教会模式,如加尔各答的浸信会教会。
- 东南亚:
- 19世纪,美国浸信会宣教士(如阿多尼兰·贾德森,Adoniram Judson)在缅甸、泰国等地建立教会。贾德森翻译的缅甸语《圣经》推动了缅甸浸信会的兴起。
- 影响:缅甸的克伦族(Karen)因浸信会宣教大量归信,形成了强大的浸信会群体,至今仍是缅甸基督教的主力。
- 中国:
- 19世纪初,美国浸信会宣教士(如卢修斯·赖特,Lucius Rice)在中国南方(如广东、香港)开展工作。1836年,浸信会在澳门建立了第一间华人浸信会。
- 影响:浸信会的教会自治和信徒浸礼理念影响了中国家庭教会运动,尤其在强调地方教会独立的背景下。美南浸信会也在20世纪支持中国教会发展,如华南浸信神学院。
- 日本与韩国:
- 日本:浸信会宣教士(如乔纳森·戈布尔,Jonathan Goble)于19世纪末传入浸信会,建立了日本浸信会联盟。
- 韩国:浸信会通过美国宣教士(如马尔科姆·芬威克,Malcolm Fenwick)传入,影响了韩国保守派教会,强调福音传播和圣经权威。
- 影响:浸信会的布道热情和教会自治模式促进了日韩教会的地方化发展。
5、浸信会在中国北方的历史与宣教活动
浸信会通过19世纪的宣教运动进入中国北方,其影响主要由西方宣教士推动,重点在山东、河北和北京等地。
- 早期宣教(19世纪初-中叶):
- 美国浸信会:美国浸信会差会(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是最早进入中国北方的浸信会团体。1835年,浸信会宣教士如约翰·刘易斯·舒克(John Lewis Shuck)在南方(广州、香港)开展工作后,逐渐北上。
- 山东的开端:1860年代,美国浸信会宣教士如戴德生(J. Hudson Taylor,内地会虽非纯浸信会,但部分宣教士持浸信会背景)和塔博特夫妇(J. T. & Anna Talbott)在山东烟台、登州(今蓬莱)等地建立浸信会教会。山东成为浸信会在中国北方的主要基地。
- 北京的进入:19世纪末,随着《天津条约》(1860)开放内地宣教,浸信会宣教士进入北京。美国浸信会和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在北京设立宣教站,开展布道、教育和医疗工作。
- 关键人物与机构:
-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英国浸信会宣教士,1870年代在山东和山西工作,后影响北京。他推动基督教与儒家对话,提倡教育和社会改革,1880年代在北京参与基督教文字工作。
- 美南浸信会:1880年代起,美南浸信会在北京设立教会和学校,如北平浸信会(今北京部分教会的前身)。
- 内地会影响:虽然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非纯浸信会,但其许多宣教士(如戴德生)持浸信会背景,在华北推广信徒浸礼和教会自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