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历史上看新教的宗派:
然后我们按照进入北京的早晚为顺序介绍不同差会以及他们在北京的工作:
一、公理会
公理会/公理宗(英语:Congregational Church),又译美部会,是一个信奉加尔文主义(是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的教会组织。在教会组织体制上主张各个教会独立,会众实行会众制。目前,公理会的信仰比较自由化,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尊重个人理解上的差异。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是针对于英国国教而形成的新教宗派,是第一个脱离英国国家教会的教会。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e, 1550一1633)于1592年著书宣传建立独立于国教的自治教会,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教区制度),仅允许设立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全体信徒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民主选举执事,聘任牧师。发展不久,便形成称为公理会的新宗派。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迫害非国教派别,罗伯特·布朗被囚禁,不少公理会成员逃亡荷兰。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1603-1649)是迫害最为严厉的时期。 他们坚持“英格兰教会是唯一合法的教会”的立场,对公理会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1620年,102名流亡者乘五月花号帆船抵达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最终,宽容法案(Toleration Act)在1689年通过,标志着对非国教徒迫害的逐渐结束,但对公理会的全面合法化则要等到18世纪。
伦敦会全名伦敦传道会 (英语: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属于基督教新教宗派公理宗。建立于1795年,1977年与英联邦传道会(Commonwealth Missionary Society)及英国长老会差传委员会(Foreign Missions Committe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合并为世界传道会(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总部位于英国伦敦。1807年,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广传福音。1843年麦都思和雒魏林医生一同至上海。理雅各把英华书院从马六甲迁到香港。1855年杨格非和韦廉臣同到上海,韦氏创办广学会。1861年杨格非由上海前往湖北汉口,雒魏林则来到北京,开辟新传教区。1861年,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英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以使馆医官的名义同时进入北京,他是第一个新教进入北京的宣教士。他为了接触中国人,在英国使馆旁边设立了一个诊所。1863年,伦敦会又派遣传教士杜德珍到北京协助雒魏林工作。杜德珍将诊所迁到西城缸瓦市一处租来的房屋中,成立了医院和教会,就是缸瓦市教堂的前身(详见《雒魏林的故事》)。今天在高德地图搜索“缸瓦市堂”,依然会看到“北京基督教会公理会缸瓦市堂”的全称。伦敦会这样就成为第一个在北京开办的传教机构。伦敦会在北京还建立了米市大街教堂、东柳树井堂和东直门外关厢福音堂[1],其中东单牌楼北面(今外交部街西口外)的米市大街教堂又名双旗竿教堂,是伦敦会的华北总部。
除了英国的公理会有伦敦会,美国的公理会也成立了差会。美国公理会中国差会于1810年成立。1830年2月25日,裨治文和雅裨理到达广州,美部会是美国第一个来华的差会。1860年进入天津,1864年白汉理进入北京,随后进入张家口、通州(1867)、保定(1873)。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年6月4日—1925年9月29日)是中文圣经官话和合本译者之一。1887年春回到通州,葬在通州。他在通州负责公理会设立的神学院。谢卫楼也是公理会的宣教士,在通州服侍。缸瓦市教堂在高德地图上的名称也是北京基督教会公理会缸瓦市堂。也许其历史和公理会的宣教士有关系。1880年以前,公理会总堂比其他差会多一倍有余。公理会的华北总部设在北京灯市口教堂。公理会在通州成立了潞河书院,讲授天文学、数学、自然哲学和历史,为燕京大学前身之一。1900年庚子事变中,该省传教机构几乎完全被摧毁。事变平息以后,信徒迅速增长,到1919年,公理会在直隶省驻有外国职员81人,有48处布道区,仅次于美以美会。1902年,梅子明在灯市口大街重建的灯市口教堂,为北京最大的基督教堂。两侧分别开设育英中学、贝满女中。灯市口教堂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二、圣公宗/圣公会
也称安立甘宗,或安立甘教会,16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英国。圣公宗(英语:Anglicanism/Episcopalianism),意为英国式教会,形容制度、教会、礼仪传统和神学思想,是源自英国(英格兰)的英格兰国教会和爱尔兰教会及其于世界各地衍伸出来的教会之总称。在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许多国家对罗马教廷干涉本国宗教事务不满,民族意识日益加强。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加强王权和本国的权力,对罗马教皇干涉英国事务极为不满。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防止教会财产流入罗马教廷,支持国王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1533年,亨利八世以罗马教皇干预他的婚事为导火线,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皇缴付贡金,否定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管辖。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国国王是教会最高首脑,宣布英格兰圣会为国教,断绝了英国教会和罗马教皇的关系。该派一方面承认《圣经》是教会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权威,一方面保持了早期教会的主要教义和主教制,同时坚持用英文祷告,国家教会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赞成宗教改革运动。圣公宗因教义、体制与天主教会(旧教)相差不大,又被称为“新教中的旧教”。该派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
英国海外传道会,又名英国圣公会差会或安立甘会[1](英文:Church Mission Society,澳大利亚、新西兰: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是一个世界性的圣公会和其他新教基督徒的传教机构。 成立于1799年4月12日,在200年历史中曾吸引了9000名男女参与服务。1843年,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里大主教派遣史丹顿牧师到英国殖民地香港,1844年9月25日,第一批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施美夫和麦克开拉启(T.McClatchie)抵达香港。次年,他们考察了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确定浙江宁波为该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施美夫由于健康原因返回英国,为在华传教事业筹集资金。1849年,维多利亚教区成立,施美夫被委任为主教,负责中国和日本的传教事业。同年建成圣约翰座堂。次年(1850年),英国圣公会差会进入第一座省会城市福州。1865年,英国圣公会差会进入第二座省会城市杭州。英国圣公会差会在1899年进入桂林。1862年,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传教士包约翰(包尔腾)也以英国使馆牧师的身份来到北京,他在西城石驸马桥绒线胡同租用民房设立教会,并兼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习。1874年他升任华南主教后。从1874年到1890年英国圣公会主教在北京建立神学院,加强对中国布道人员的培训。而在烟台的传教士史嘉乐(Charles Percy Scott)升任为华北教区主教,北京绒线胡同的教堂就成为华北教区主教座堂(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毁)。1865年又派寇林进入北京活动,并开始到北京附近的永清县传。美国圣公会的施若瑟等传教士也前来京城活动。1907年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购地建立中华圣公会救主座堂(英语:Holy Saviour's Cathedral, Peking),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旧名南沟沿)85号,又名英利甘教堂、中华圣公会座堂、南沟沿救主堂,曾经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及主教座堂。2019年经整修后,成为一家网红书店[2]。1919年,英国圣公会差会在中国开辟了5个教区,58个差会总堂(传教士驻扎地点),421个正式教堂,535个布道区,西教士353人。
三、长老会
美国长老会(英语: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 PCUSA),又称美北长老会(与美南长老会相对),持守加尔文主义,长老会与狭义的改革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美北长老会在美国革命时期的1789年成立,到1958年与北美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合并成立美国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789年,在费城举行第一次大会,采纳《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韦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和《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作为《圣经》之外的次要标准。这次大会修订了信条,以符合美国习惯,并消除教皇为敌基督的说法。
美北长老会差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PN) 是美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机构。1831年在匹兹堡成立差会。1844年6月21日,美北长老会派遣第一位来华宣教士麦嘉缔(D.B. McCartee)博士抵达中国浙江省宁波。1863年丁韪良来到北京,开始在北京建立传教站,后差会建立了北京交道口教堂以及道济医院(详见《道济的故事》)。1890年,美北长老会在华总共有48名传教士。 1919年,美北长老会的在华传教士有502人,仅次于中国内地会;传教站36个,次于中国内地会和英国圣公会。
四、美以美会
卫理宗也称卫斯理宗、循道宗和监理会。原为英国安立甘宗的一派。18世纪80年代始形成独立的宗派。创始人是约翰·卫斯理和查理·卫斯理兄弟。他们认为国教会的传统传教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宗教信仰在群众中也失去作用。为力挽危机,复兴基督教信仰,他们在牛津大学组织“牛津圣社”,提倡遵循基督徒道德规范,严格宗教生活,认真研读《圣经》,所以该派被称为“循道宗”;因它实行监督制,故又称“监理会”。卫理宗以《圣经》正典为最高的唯一信仰源泉和生活准则。反对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上帝会施恩于一切人,凡信仰者均可获救;赞同路德“因信称义”,提倡艰苦朴素。该派着重布道活动,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以及拉丁美洲、非洲、欧洲大陆等的一些地区。
美以美会的英语是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1784年-1939年,即美国卫理公会,是从1784年到1939年之间的一个基督教卫理公会或卫理宗的教派,从1784年到1844年是在美国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南北分裂后到1939年,是在美国北方的卫理公会所使用的宗派名称。该会属于基督新教的一个较大的宗派——卫理宗。1784年12月24日,美国卫理公会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成立。法兰西斯·亚斯理(Francis Asbury)为首任会督。1939年5月10日,美以美会、监理会和美普会(The 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重新联合,称为卫理公会(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美以美会差会(Ame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是美以美会(美国北方的卫理宗教派)向海外传教的差会组织,曾向中国等国家派遣为数众多的传教士。美以美会对华传教开始于1847年。先锋传教士柯林(Judson Dwight Collins)先到中国传教。北京传教站始于1869年。教堂:在北京城区设有崇文门亚斯立堂、珠市口堂、宣外牧区、永定门外教堂、花市福音堂、方巾巷堂、广安门关厢福音堂、白纸坊福音堂、和平门外小沙土园堂、左安门外教堂、右安门关厢福音堂等10多座教堂,主要集中在南城(详见《刘海澜的故事》)。在天津设有维斯理堂(在法租界内)、南关教堂等。教育:燕京大学(合办);北京汇文中学、慕贞女中、汇文神学院;天津汇文中学、中西女中;滦县汇文中学;昌黎汇文中学、贵贞女师。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妇婴医院,天津南关妇婴医院,昌黎广济医院,遵化同仁医院,山海关普济医院。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https://www.sohu.com/a/558372036_121106842 【潞河书院的故事】
https://www.sohu.com/a/302307581_377528 【通州学校的故事】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105/78293/4142.html 【富善】
https://grafh.weebly.com/303342418033293216293579312298223073246312299.html 【首善与和合本】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8975026&from=kuaibao 【富善的家族故事】
https://www.newton.com.tw/wiki/%E5%9F%BA%E7%9D%A3%E6%96%B0%E6%95%99/2472355#%E6%96%B0%E6%95%99%E4%B8%BB%E8%A6%81%E6%B4%BE%E5%88%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