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浸信会历史上的重要信条

Maike, 13 七月, 2025

浸信会(Baptist)作为一个新教宗派,自17世纪起在英国和北美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多个信条,以阐明神学立场、应对外部挑战并巩固内部团结。以下是对浸信会历史上主要信条的概述。

一、浸信会历史上的主要信条

浸信会的信条有很多,主要由不同分支(如普通浸信会、特殊浸信会、美国浸信会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制定。以下是主要的信条,按时间顺序排列:

  1. 《第一伦敦浸信会信条》(1644)
    • 分支:特殊浸信会(Particular Baptists)。
    • 制定者:七间伦敦特殊浸信会教会的代表,关键人物包括威廉·基芬(William Kiffin)、约翰·斯平斯伯里(John Spilsbury)等。
    • 时间与背景
      • 时间:1644年。
      • 背景:英国正处于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1646),清教徒与国教会冲突激烈。特殊浸信会因信徒浸礼和加尔文主义立场被误解为重洗派(Anabaptists),面临迫害,浸信会需明确立场以争取宗教宽容。
    • 内容:共52条,强调加尔文主义(预定论、有限救赎)、信徒浸礼、教会自治和宗教自由,反驳被误认为是重洗派的极端指控。
    • 目的:澄清特殊浸信会的正统性,区分于普通浸信会和重洗派,争取在清教徒主导的议会中获得合法地位。
    • 影响:短期内帮助浸信会获得一定认可,但因结构简单,并未广泛流传。
  2. 《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
    • 分支:特殊浸信会。
    • 制定者:29间特殊浸信会教会的代表,包括威廉·基芬、汉斯德·诺克斯(Hanserd Knollys)、本杰明·基奇(Benjamin Keach)等。主要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特定浸信会领袖共同制定。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修改了《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646)和《萨沃伊信仰告白》(Savoy Declaration, 1658),这两者都是改革宗加尔文主义的重要文献。
    • 时间与背景
      • 时间:1677年草拟,1689年正式发布。
      • 背景:《1644年告白》之后,英国的特定浸信会继续发展壮大。1677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浸信会仍受迫害,需重申信仰以团结内部。1688年英国颁布了《宽容法案》(Act of Toleration),为非国教宗派提供了更大的宗教自由空间,使得浸信会有机会更公开地阐明和传播其信仰。
    • 内容:共32章,系统化阐述加尔文主义、圣约神学、信徒浸礼、教会自治、教会纪律和宗教自由,基于《威斯敏斯特信条》修改。声明与改革宗长老会在大多数教义上保持一致,仅在洗礼问题持不同立场。
    • 目的:系统化特殊浸信会神学,巩固正统地位,与长老会和会众制建立联系,同时坚持信徒浸礼和会众制。
    • 影响:成为特殊浸信会及现代改革宗浸信会(Reformed Baptists)的核心信条,广泛影响北美(如费城浸信会,1707)和全球浸信会。
  3. 《正统信条》(Orthodox Creed, 1679)
    • 分支:普通浸信会(General Baptists)。
    • 制定者:英国中部普通浸信会领袖,如托马斯·蒙克(Thomas Monck)等。
    • 时间与背景
      • 时间:1679年。
      • 背景:普通浸信会主张普遍救赎(阿民念主义),与特殊浸信会的加尔文主义对立。1670年代,普通浸信会内部因神学争议(如基督论)分裂,需统一信仰立场。受迫害的环境也促使其阐明正统性。
    • 内容:强调阿民念主义(自由意志、普遍救赎)、信徒浸礼、教会自治,反对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
    • 目的:统一普通浸信会神学,回应特殊浸信会和国教会的挑战,确立正统地位。
    • 影响:主要影响英国普通浸信会,但因阿民念主义在浸信会中逐渐式微,影响不如1689信条广泛。
  4. 《费城浸信会信条》(1742)
    • 分支:北美特殊浸信会(后影响美南浸信会)。
    • 制定者:费城浸信会联合会(Philadelphia Baptist Association),主要基于《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
    • 时间与背景
      • 时间:1742年。
      • 背景:北美浸信会随清教徒移民发展,特殊浸信会在新英格兰和中部殖民地(如宾夕法尼亚)兴起。第一次大觉醒(1730-1740年代)促进浸信会增长,需统一神学标准以应对神学争议和会众制教会竞争。
    • 内容:基本沿用1689信条,强调加尔文主义、信徒浸礼、教会自治,略作调整以适应北美环境(如增加对教会联合的支持)。
    • 目的:为北美浸信会提供统一的神学和实践指南,促进教会联合和宣教。
    • 影响:成为北美浸信会(尤其是美南浸信会前身)的重要信条,推动了浸信会在美国的组织化发展。
  5. 《新罕布什尔信条》(1833)
    • 分支:美国浸信会(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USA前身)及部分自由意志浸信会。
    • 制定者:新罕布什尔浸信会联合会,关键人物包括约翰·牛顿·布朗(John Newton Brown)。在1833年完成了初稿,并于1853年修订。
    • 时间与背景
      • 时间:1833年。
      • 背景:19世纪美国浸信会因大觉醒和宣教运动迅速增长,但神学分歧(如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加剧,也面临着外部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特别是,普通浸信会特定浸信会之间的神学分歧仍然存在。为了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统一的浸信会信仰基础,一些浸信会领袖开始制定一个更温和、更具普适性的信仰告白。美南浸信会尚未分裂(1845),浸信会需简明信条以适应宣教和教会扩展。
    • 内容:该告白通常包含16-18条,折衷加尔文主义和阿民念主义,以促进合一,并避免过于深入地卷入当时关于加尔文主义教义的激烈辩论。在神学上采取了中立或温和加尔文主义的立场,避免了《1689年告白》中一些更强烈的加尔文主义表述。其目的是作为各浸信会教会可以共同采纳的信仰表述。强调信徒浸礼、教会自治、圣经权威,淡化预定论以吸引更广泛信徒。
    • 目的:为美国浸信会提供简明、灵活的神学指南,促进宣教和教会联合。
    • 影响:《新罕布什尔信仰告白》因其温和且平衡的神学立场,在美国浸信会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成为美国浸信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信仰告白之一。它有助于弥合不同神学派别之间的分歧,促进了美国浸信会的统一和发展,并为后来《浸信会信仰与信息》等告白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新罕布什尔信仰告白》广泛用于美国浸信会(北部)和部分自由意志浸信会,成为美南浸信会分裂前的过渡性信条。许多独立的浸信会教会和差会至今仍使用或参考该告白。
  6. 《原则摘要Abstract of Principles》(1858)
    • 时间与地点:1858年,《原则摘要》由美南浸信会神学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SBTS)的创始人制定,作为SBTS的宪章性信仰告白。
    • SBC于1845年成立,旨在整合南方浸信会,推动宣教和神学教育,受加尔文主义(如《1689伦敦浸信会信条》)和**重洗派(Anabaptist)**的信徒浸礼(徒2:38)影响。SBTS成立于1859年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后迁至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为培训牧师和宣教士,需统一神学立场。19世纪,SBC内部存在神学多样性(如加尔文主义 vs. 阿民念主义),《原则摘要》旨在确立正统教义,防止自由派神学(如否认圣经无误)。
    • 起草者詹姆斯·佩蒂格鲁·博伊斯(James Petigru Boyce, 1827-1888),SBTS首任校长,主导《原则摘要》的起草。博伊斯受普林斯顿神学院(加尔文主义传统,如查尔斯·霍奇)和《1689伦敦浸信会信条》启发,结合浸信会的信徒浸礼和教会自治。
      • 他参考《威斯敏斯特信条》(1646,改革宗)、《费城浸信会信条》(1742)和《新罕布什尔信条》(1833),确保《原则摘要》反映SBC的加尔文主义倾向。
      • 内容:包含20条教义,涵盖圣经无误(提后3:16)、三位一体全然败坏(罗3:23)、无条件拣选(弗1:4-5)、信徒浸礼教会自治等。强调加尔文主义的TULIP(如全然败坏、有限救赎),但以浸信会特色(如信徒浸礼)为主。
      • 目的:确保SBTS教师和学生持守正统信仰,防止神学自由化。作为SBC神学教育的基石,统一南方浸信会的神学立场。

  7、《浸信会信仰与信息》(Baptist Faith and Message, 1925/1963/2000

  • 分支: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浸信会信仰与信息》是美国最大的新教宗派——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SBC)的信仰声明。随着时代变迁和神学思潮的演进,美南浸信会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内部辩论和信仰调整,以应对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更广阔的文化挑战。
  • 制定者:美南浸信会大会,1925年由E.Y. Mullins领导,1963年和2000年由委员会修订。
  • 时间与背景
    • 1925年:基要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中,美南浸信会为反击自由派神学(进化论、高等批评)制定信条。
    • 1963年:冷战时期,自由派神学在美南浸信会内部引发争议,需重申保守立场。
    • 2000年:保守派复兴(Conservative Resurgence)后,强化圣经无误和保守道德观(如反对同性婚姻)。
  • 内容:基于《新罕布什尔信条》,强调圣经无误、信徒浸礼、教会自治、宣教,2000年版增加性别角色和家庭价值观。不同版本有其侧重点,但核心内容始终包括:
    圣经的权威与无误性(在2000年版中被强调)。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人的堕落与救赎。教会论(包括信徒浸礼、主餐、地方教会的自主性、教会的使命)。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基督教原则。传福音和宣教的使命。2000年版特别强调了男性在牧师职分上的限定,以及妻子顺服丈夫的原则,这些内容在教会内部引发了广泛讨论。
  • 目的:统一美南浸信会神学,反对自由派影响,指导教会实践和宣教。
  • 影响:成为美南浸信会的核心信条,影响全球浸信会,尤其是保守派教会。《浸信会信仰与信息》是美南浸信会身份认同的关键文件
    1925年版成功地抵制了自由主义的影响,巩固了美南浸信会的基要主义立场。
    1963年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但也保留了保守神学根基。
    2000年版则标志着美南浸信会保守派的全面胜利,进一步强化了其神学上的保守主义立场,但也导致了一些温和派教会和个人离开或疏远美南浸信会。总的来说,它塑造并持续塑造着美南浸信会的信仰和实践,影响着其教育、宣教和教会生活。

6和7的内容差异

  • 《原则摘要》
    • 20条教义,简洁集中,强调加尔文主义的全然败坏(第5条,罗3:23)、无条件拣选(第6条,弗1:4-5)、有限救赎(第8条,约10:11)。
    • 突出信徒浸礼(第15条,徒2:38)和教会自治(第13条)。
    • 语气学术化,适合神学院环境。
  • 《信仰与信息》(BF&M 2000)
    • 18条教义,内容更广泛,涵盖圣经、教会、家庭、婚姻(弗5:22-33)等。
    • 对加尔文主义(如拣选)持开放态度,兼容阿民念主义,强调圣经无误(第1条,提后3:16)和信徒浸礼(第7条)。
    • 语气牧养化,适合教会和宣教实践。
  • SBTS教师必须签署两者,BF&M确保SBC一致性,《原则摘要》强化SBTS的加尔文主义传统。
  • 其他SBC神学院(如SWBTS)主要要求BF&M,反映基要主义(时代论)影响。

二、浸信会信条的共同特点与目的

  1. 共同特点
    • 圣经权威:所有信条强调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
    • 信徒浸礼:坚持成人全身浸没洗礼,反对婴儿洗礼。
    • 教会自治:强调地方教会独立管理,采用会众制(congregational polity)。
    • 宗教自由:主张政教分离和个人信仰自由。
    • 神学立场:早期信条(如1644、1689)偏加尔文主义,后期信条(如1833、1925)更折衷,适应不同神学倾向。
  2. 制定目的
    • 神学澄清:阐明浸信会立场,区分于其他宗派(如长老会、国教会、再洗礼派)。
    • 应对迫害:在17世纪英国,信条为浸信会争取合法地位和宗教宽容。
    • 统一信仰:解决内部神学分歧(如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促进教会团结。
    • 宣教指导:为宣教和教会扩展提供神学和实践指南,尤其在北美和全球。

三、现代如何看待这些信条

  1. 历史价值
    • 这些信条是浸信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神学、实践和社会挑战。
    • 1644和1689信条奠定了特殊浸信会的神学基础,至今为改革宗浸信会所重视;1833和1925/1963/2000信条适应了美国浸信会的多样化需求,影响广泛。
  2. 神学意义
    • 保守派:改革宗浸信会和独立浸信会高度推崇1689信条,视其为加尔文主义和浸信会传统的完美结合,用于指导神学教育和教会实践。
    • 主流浸信会:美南浸信会以《浸信会信仰与信息》(2000)为标准,强调圣经无误和保守立场,但更灵活,适应现代社会议题。
    • 自由派:美国浸信会(ABCUSA)等较少依赖严格信条,注重地方教会自由解读圣经,1833信条影响较小。
  3. 实践指导
    • 信条为浸信会提供神学框架,但因教会自治传统,地方教会可灵活解释或不完全遵循。
    • 在宣教、教育和教会治理中,信条(如1689、2000)仍指导保守派教会,尤其在强调信徒浸礼和圣经权威方面。
  4. 现代挑战
    • 文化适应:信条的保守立场(如1689信条的加尔文主义、2000信条的性别角色)在世俗化社会中可能引发争议,需平衡传统与现代性。
    • 宗派分裂:信条有时加剧神学分歧,如美南浸信会与独立浸信会在《钦定版圣经》使用上的对立。

四、总结

  • 主要信条
    • 《第一伦敦浸信会信条(1644)》:特殊浸信会,1644年,应对迫害,澄清立场。
    • 《第二伦敦浸信会信条(1689)》:特殊浸信会,1689年,系统化神学,长期影响改革宗浸信会。
    • 《正统信条(1679)》:普通浸信会,1679年,统一阿民念主义立场。
    • 《费城浸信会信条(1742)》:北美特殊浸信会,1742年,适应北美环境。
    • 《新罕布什尔信条(1833)》:美国浸信会,1833年,折衷神学,促宣教。
    • 《浸信会信仰与信息(1925/1963/2000)》:美南浸信会,应对现代主义和保守派复兴。
  • 目的:澄清神学、应对迫害、统一信仰、指导宣教。
  • 现代意义:信条是浸信会传统的重要遗产,指导保守派教会,但需灵活适应现代社会,平衡传统与包容。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fession_of_Faith_(1644)

https://www.london1644.info/documents/1LCF-1644-Facsimile-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