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带来的问题

Maike, 5 六月, 2025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系统的、全面的书,提供了完整的改革宗的视角来看待教育。作者在其中列出了改革宗的47个教育原则,非常详尽,其中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作者认为改革宗是一套特定的释经神学体系,也因此有一套发展成熟的基督教教育体系。这一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是需要推敲的,以下就罗列出其中一些:

1、改革宗教育原则 #5:全世界都属于神(没有任何部分属于那恶者)。
这部分提到“改革宗传统总是包含“圣约神学”,其整全性与内在关联不但对生活具有广泛应用,还对信徒的孩童与他们的未来有重大意义。”以及“今日,改革宗群体认为当初圣约应许的记号一—割礼,已经由洗礼取代,即给所有婴孩施洗、使他们成为新约的一员(使徒行传二39;十44及其后;十六13-15,30-34;歌罗西书二11-12)。婴儿洗既不是婴孩在说话,也不是父母在说话,而是神在说话。它是圣洁的标志与记号,是神将信徒父母的孩童分别为圣的表现。这一实践就好像是神签署了一份合约,承诺要做这孩子信实的神。但这合约还有一行是留给孩子长到懂事负责的年龄签署的,到那时,孩子要选择接受神的应许还是拒绝神的应许,若是拒绝,自己便成了背约者。”以及“婴儿洗的实践在改革宗群体中也有例外,那就是改革宗浸信会。他们只接受信徒洗礼,通常不会给他们的婴孩施洗,而是行奉献礼,追随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榜样。然而,他们也承认自己的孩童已经被神分别为圣,成为属神的孩子。在所有改革宗社群中,立约关系是集体而非个人的,整个基督教群体都肩负着按照圣经养育神的孩童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父母。这一责任包括为教育神的孩童建立基督教学校。”
 
评述:传统的改革宗神学确实包含圣约神学,但是圣约神学是有缺憾的。割礼未必是圣约应许的记号,那是割礼之约的记号(徒7:8),也是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的记号(创17:10-14)。新约的记号也不是洗礼,乃是圣灵(弗1:13-14)。新约的成员都是认识主的,婴儿还没有信主,不应该受洗。详见《我们应该给婴儿受洗吗?》。如果孩子不认识主耶稣,就不认识神,神就不是他的神,受洗也没有用的(来8:10)。一旦神与人立定新约,就是无条件的,神会保持这个人到底,这个人是不会背约的(来8:10-12;7:25;帖前5:23-24),这也是改革宗的始祖之一加尔文的五要点所支持的看法。改革宗浸信会也未必都给孩子行奉献礼,只是部分。当孩子没有信主或重生得救之前,就不是神的孩子。林前7:14提到配偶的一方信主的话,另一方以及孩子都成为圣洁了,这不是说他们已经得救,或一定会得救,否则林前7:16就不会说“你怎么知道能救你的配偶呢?”。这里的“圣洁”乃是说神因着信主的一方会和这个家庭同在,但是不等于救恩会自动临到这个家庭。好比神拣选了亚伯拉罕,因此祝福了他的家庭。在教育教团体中,立约是个人的,也是整体的。教会因为个人与神的约,因此也彼此在约的关系里面,因为是互为肢体(罗12:4;林前27)。基督是教会的新郎,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因此也是一个基督和教会整体的约(弗5:31-32)。需要在各个方面大家彼此帮助,共同对教会的下一代践行大使命,但是不等于教会一定要建立基督化学校。详见《教育的神学》。

2、改革宗教育原则#6:圣经改革宗教育的焦点主要放在教养已经被神分别为圣的孩童上面(而不是以给非信徒家庭的孩子传福音为焦点)。
 
评述:因为一方配偶是基督徒的孩子并不会自动得救,或自动分别为圣归于神,所以对孩童的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肯定是传福音。有传的才有信的(罗10:14-15)。虽然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对信主的和没信主的孩童都应该高举神和神的话语,但是福音依然是其中的焦点,对于不信的人来说,需要听到福音,对于已经信的人来说,也需要福音驱动他们活出相称的生活(腓1:27;弗4:1;罗12:1)。

3、改革宗教育原则#11:当圣约孩童到了具备理解力的年龄,应当鼓励他们将心灵与生命委身于耶稣(而不是假设他们已经重生)。
“当鼓励神分别为圣的孩童(哥林多前书七14)屈膝宣认耶稣基督为主,只有到这时,他们在主里的养育(以弗所书六4)才能结果子。”
 
评述:最好的办法是从小给孩子传福音,从一开始就充满福音的氛围。“委身”这个词需要解释,因为如果指全然委身或全然顺服,大人也是做不到的。更准确地是邀请和鼓励他们相信耶稣,并根据当时信心的程度活出相称的生活,也就是把福音或信仰应用到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信的人都会认耶稣为主,都会敬拜耶稣,只是成熟的程度有所不同。一个真正相信福音的人自然就会慢慢结果子。这也应该是基督教教育的一部分。

4、改革宗教育原则 #26:真正的教师教导真理性的真理,即圣经世界观背景下的真理(而世俗教师不论教导的是真是假,都不具有永恒意义)。
文中提到“文化使命:回答“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六日的创造之后,神宣称宇宙“甚好”,因为达致了神所希望的完整。创造被称为完整的,但却没有完成。它是神分别为圣的(宣布为圣洁),但它仍然需要由神形象的承载者来圣化。神已经将宇宙为祂的目的分别出来,但它仍然需要由神的代表透过文化发展来“分别”,这一举动是彰显神的永能和神性的。因此,神指派他们在地上建立一个处处荣耀神的文明,这是透过完成文化使命达成,包含两个方面:“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一28)。1.遍满地面。第一个命令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基于这一使命的背景,合理的结论是这里 要加增的数目是指有神形象的人。⁴命令似乎不止于“生养儿女”,而且父母和其他孩童养育者应当生养有他们君王的样式、像祂一样行动作为的人,他们应当使这个国度的君王明明彰显出来,因为每个国民都在性情与行动上彰显祂的形象。如此,随着神的临在逐渐如万丈光辉一般充满全地,神的国度也将完全降临。2.治理全地。第二个命令是作为神的第二把手“治理”。刚刚受造的神形象的承载者是有君尊的人类,他们是君王的儿女,将作为王的代表治理王的国度。诗篇8重新表述这一使命说:“耶和华我们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耶和华我们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每个孩童和婴孩都从神领受了“管理祂手所造的”这一使命,他们当被装备去执行他们治理的职责,以此彰显并代表神。”
 
评述:我们需要留意“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创1:28)是神的命令,也是神的祝福。他们需要神的祝福或帮助才能遵守这些命令或达成这些目标。同时“治理(3533)这地”是“征服或制服这地”的意思,带有“强行让对方臣服”或“让对方服在自己权柄之下”或“把对方践踏在自己脚下”的意思,和民32:22,29;书18:1;撒下8:11;代上22:18;耶34:11,16;弥迦书7:19;亚9:15的意思类似。也和诗篇8:6-8中提到的“服在。。。脚下”的意思是类似的。同时我们看到亚当夏娃很快就堕落了,他们并没有彻底完成这样的命令,也没有完全得到这样的祝福。因着他们的堕落,所有的关系都被破坏了,自然界也不再为他们效力,他们的悖逆的后代该隐建了城,也没有分散。他们不再能彻底征服全地,神也没有让全地都服在他们脚下。洪水灭世之后也没有解决问题。动物和人的关系依然紧张(创9:2-5),人依然集中而不分散,直到神变乱他们的语言(创11:1-9)。所以人自从堕落之后就不在“治理”或“制服”全地。诗篇8也不是在讲亚当夏娃的情况,因为全地并没有服在他们的脚下,他们很快就堕落了。到了希伯来书2:5-9;林前15:27才知道这是指耶稣的事。太21:16提到婴儿口中赞美的话是指赞美主耶稣。诗篇8:6-9其实是指主耶稣未来要完成对万有的征服,神会让万有都服在耶稣的脚下。详见《诗篇8:5-8;来2:8中的“他”是指谁?》。这并不是说我们今天作为基督徒不参与任何地上的工作,乃是说征服或制服受造界不再是我们要做的首要事情(这个命令在针对挪亚及其后代的时候就取消了--创9:1-5),首要的事情是无论做什么(其实都是参与受造界的一部分),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我们要征服受造界是将来和基督在新天新地做王的时候(启22:3-5)。

5、改革宗教育原则#27:文化使命直接决定改革宗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过时的圣经知识)。
文中提到“归根到底,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装备学生完成创世记一章的文化使命。但是因为人类已经堕入罪中,这一使命只能首先在耶稣基督里以及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里才能实现。大使命是基于父已经将一切权柄赐给基督,因此需要我们个人顺服基督的权柄。要行使对被造界的权柄,只能首先个人地顺服基督的主权。因此,我们从基督和祂的大使命开始,以便我们能够回到原初的任务,即履行文化使命。”以及“注意,大使命有两个部分与文化使命相对应,两个使命的第一个部分都处理了“为什么教育”或“为什么教育孩童”的问题,答案是合乎圣经的忠心教育,是培养孩童返照父与子形象的首要途径。两个使命的第二部分都处理了“什么教育”或“我们应当教他们做什么”的问题。大使命指教我们教导孩童顺服并跟随耶稣,他们应当顺服基督的权柄。另一方面,文化使命呼吁人行使这一权柄。前一个教导如何在基督的主权下生活,后一个教导如何奉基督的名治理被造界。顺服基督的主权是行使这一主权的先决条件。”
 
评述: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已经不存在所谓的文化使命,因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已经破坏,人类已经不可能征服或制服受造界,神也不再给人类这样的命令,直到耶稣基督再来带领人来才会真正实现这样的使命。相对来说,大使命和大诫命才应该是我们的关注。基督教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做主的门徒,帮助孩子越来越有主耶稣的样式,然后让孩子执行主的使命;基督教教育也应该教导孩子如何更加爱主,以及为了主的缘故做任何事情,包括为了主而爱人如己,他们应该学习、发现、装备以及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以便更好地爱这个世界上的人,让自己的好行为彰显在人面前,以让荣耀归于天上的父。所以大使命和大诫命是紧密相连的。这不是说参与受造界的管理不重要,乃是说当孩子做好大使命和大诫命的时候,就是在参与受造界的服侍了。

6、改革宗教育原则#29:“圣约”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从创世记开始(而非一个仅仅与基督的救赎工作相关的主题)。
 
评述:福音(神对人的救赎以及对受造界的恢复或更新)是整本圣经最重要的主题,福音里的应许最终都会实现(启10:7)。福音的核心就是耶稣基督,所有的应许在基督里面都是阿们的(林后1:20),所以基督也是圣经中最重要的主题。“圣约”也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从亚当之约(创造之约)到挪亚之约、到亚伯拉罕之约、到大卫之约、到新约,和福音都有不同程度的连接。详见《新约到底包含些什么?》《大卫之约到底包含些什么?》《亚伯拉罕之约都包含哪些内容?》《亚当之约、挪亚之约、新约之间的关系?》《旧约和新约都有哪些不同?》《神和以色列人一共立了几个约?》。

7、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造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文中提到“形而上地说,信徒与非信徒看到的数学等式没什么区别,两者都视之为一个实际。然而,认识论上,两种视角导致两种不同结果,因为信徒和非信徒有两种不同的真理出发点,他们从相反的两极出发。有神论者认为神是源头,而另一方面,世俗主义者以问题对象本身为起源。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信徒和非信徒一直处在相反的两个对立立场。前一个的结果是真理性的真理,后一个的产物则是“真实但非完整的事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确实不存在共同立场。”
 
评述:信徒和非信徒看问题的视角确实不同,包括看这个物理的世界。一个是以神的视角或圣经的视角,一个可能以无神论的视角,或仅仅以事物本身为中心来研究。但是这不等于非信徒对于受造界的研究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出于神的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能拥有神的智慧,能够发展技术等等(创4:20-22;赛28:23-29)。如果说人只能从基督徒身上学习到任何东西,这是违背圣经的。耶稣也曾说“你们看到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太24:32),耶稣也认为不信的人可以分辨天上的气色(太16:2-3)。这说明不信的人也能有真正的自然科学知识。

8、改革宗教育原则 #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改革宗教育原则 #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文中提到“对我们来说,普逼恩典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类是全然败坏(totally depraved),而非绝对败坏(absolutely depraved)。在这个语境下,“全然”的意思是“完全遍布、弥漫的”,每个部分、里里外外都受到了罪的影响和玷污。罪使我们的理性昏暗、使我们的感知退化,并使我们的意志为奴。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点需要注意:人类在道德方向上变为恶,因此也就在功能上如此,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是“好的”,因为他们形而上的存在仍然忠于神创造他们的样式。因此,每个内心由罪主导的人,都仍然在一定意义上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包括有能力做自然、社会和道德上的好事(但不是属灵上)。另一方面,“绝对”败坏则意味着完全没有好的余地,人与现实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极致。打个比方,全然败坏就好像被染料染了色的水,全部的水都受到了污染,但是水还没有变成染料,水还是水,虽然是被污染的水。而绝对败坏则意味着水变成了染料,水已经消失了,只有染料取而代之。类似地,在败坏的例子上,人与创造永远没有变成罪(哥林多后书五21)。罪是附着于我们的寄生物,但是它从未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评述:因着神的普遍启示,神把律法的功用刻在人的心里,人确实可以按本性行律法上的事,而不是任何时候都绝对地败坏,因为人还有神的形象。但是人的全然败坏也意味着人可以行出极致的败坏的事,而不仅仅是人的各个方面都被罪污染而已。人成为罪的奴仆,充满了罪(罗1:28-32),受罪的辖制,而罪又是带着迷惑的,如果不是神的约束,人人都可能到极其败坏的程度,耶17:9说“人心把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就是人类的真实写照。挪亚的时代因为神不再与人相争,人充满了暴力,终日思想的都是恶(6:2,5,11-12)。

9、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造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文中提到“末时神不会摧毁祂亲手做成的“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是可挽回的,因此,它们也就是可救赎的。神的确会摧毁影响美善创造的寄生罪恶(以火净化),但是被造界的结构仍然保留完好。神从起初的做法就是救赎性的更新,而非完全的灭绝,堕落后仍是如此。挪亚时代的洪水如此,末时也是如此。创造并不会摧毁,而会被更新。基督的救赎在范畴上是宇宙性的,涵盖神称为“好的”一切。”以及“普遍恩典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普遍恩典中的亮光。即使是非信徒也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因此可以发掘神置人创造的真理。他们也许没能归荣耀给作者,但是未重生之人仍然具有真实的洞见,从他们的生活与产品可见一斑。所有神形象的承载者都被世界的光照耀,至少存在些许神圣的光照。使徒约翰写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一3-4,9)。”
 
评述:普遍恩典对教育的影响,不仅包括基督教教育可以从非信徒的教育学到东西,也包括我们的孩子可以从非信徒的教育学到东西。最重要的教育是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必须是基督教教育,但是并不意味着孩子绝对不能上公立学校,或去公立学校就是犯罪。自从人堕落之后,“受造界”的核心结构是否是“好的”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整个受造界都在神的咒诅之下,都伏在虚空和败坏之下(创3;罗8:20-21)。人的身体本质不是罪,但是也是必朽坏的,不能承受神的国,必须经历本质的改变,从能朽坏的变为不朽坏的,才能进入神的国(林前15:50-53)。挪亚的年代神用洪水灭世,虽然没有将受造界归零,也没有彻底地更新(罪还在),但是也基本毁灭了(水里的动物可能除外),或成为消亡或消灭(彼后3:6)。而未来神用火来毁灭的时候会更加彻底(虽然未必意味着神会从零开始创造),受造界会得到彻底地更新(启21:5),罪和咒诅被彻底除去(彼后3:10;启22:3),复活的我们会与主在新天新地,直到永远(启22:5)。详见《审判的日子地球会毁灭吗?》。

10、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逼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文中提到“因着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夏娃违背了神与亚当所立的工作之约,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需要一位神人在多年以后活出完美的一生,为所有人履行工作之约(参见希伯来书八)。对于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子孙而言,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六23),永恒的死。他们与创造主的关采已经破裂,他们无法跨越与神之间的那道鸿沟。他们是失丧的灵魂,就像灰尘在外太空的黑暗虚空中漫无目的地漂游。”以及“新约是恩典之约,而非工作之约,是透过基督耶稣完成的工作提供的。他要代替我们过一个完美的生活,如此履行了原初的约的要求。此外,罪的刑罚也会由他的死付清,透过祂的复活,与父同在的生命保障得以复原。”以及“
 
评述:在创造的时候,神和人类立了工作之约,详见《赛24:5中的“永约”是指什么约?》《亚当之约、挪亚之约、新约之间是什么关系?》。人借着亚当都犯了罪,都违背了工作之约,都在约的咒诅之下(罗5:12,19)。我们之所以得到赦免和称义,靠得是耶稣基督一次的顺服--把自己献上,或靠着耶稣基督的宝血(罗3:25-26;5:9;来10:10-18),不是靠耶稣替代我们履行了工作之约。详见《“基督主动的顺服”是什么意思?》《“基督的公义归于我们”的一些误区》。我们被赦免之后,因为耶稣除去我们的罪,我们将来在神的国里会有完美的生活,不再有罪,就等于完全遵守了第一个工作之约,因此也享受神的祝福,直到永远。

11、改革宗教育原则#37:被造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文中提到--“旧约”的意思是“旧的约”,指着工作之约而言,基于完美遵行神的律法。在真实意义上,整个旧约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旧约的轭下,包括神所拣选的以色列。然而与之同时,神给祂的子民提供了新约的应许,这新约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渐进地展开,透过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以及大卫之约,其内容逐次拓展。如同光照在黑暗里,旧约余下部分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神守约的信实,尽管祂所拣选的百姓常常不忠。”
 
评述:创3:15提到关于女人后裔的应许并不等同于新约,只能说是福音最早的雏形,福音是圣经最重要的主线,借着亚当之约、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大卫之约渐渐展开,耶稣来了以后那一个“女人的后裔”的真正身份才真正落地,福音开始成形,耶稣死而复活之后福音才得到完整的呈现,也就是耶稣到底是谁,信了耶稣会得到些什么,耶稣未来会成就些什么,福音直到到耶稣再来的时候才最终成全。新约是耶稣用宝血所立的,是神借着圣灵刻在他所拣选的人的心上的,是在旧约的时候只有预言、在耶稣来了以后才有的约(耶31:33-34)。耶稣来了以后,信福音的人都等于和神立了新约,只有神与之立定新约的人才会真的信福音。

12、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文中谈到“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他要成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以及一切信徒的属灵之父。神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世记十七4-7)。这个约的记号是所有男丁必须在第八天或更大的年纪受割礼,这是神将“敬虔的后裔”为了侍奉他的缘故分别为圣的记号与象征。藉着这一仪式,生养之举被宣告“归耶和华为圣”。它象征着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委身于敬拜雅威为他们独一的神,是他们所信靠和侍奉的,他们要为了神的国度分别出来作圣洁的国民。终极说来,神希望他们的心灵也受割礼(申命记十16,三十6;耶利米书四4,六10;以西结书四十四7、9)。”以及“西奈之约--到了救赎历史的这一步,以色列被宣告为“被拣选的族类”,但他们还不是“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得前书二9-10)。要达成这一点,他们必须被授予一系列的礼仪和律法才能作为一个神政国运转,成为一个由神直接治理的国家。圣约进展的第一步便是西奈山的摩西之约,正是在那里,神这位神政国的君王赐下了一系列的道德律、礼仪律和民事律。道德律即十诫,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作之约的进一步说明。如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伊甸园里的果子,而是顺服与他们立约的神。既然他们已经无法不犯罪,那么十诫要么成为定他们罪的工具,要么成为他们通往救恩的路标。透过献祭的礼仪(由礼仪律指导),认罪的问题得到解决,献祭象征着神羔羊的最终献祭,他要除去世人的罪。这些赐律事件背后的立约属性,在神对摩西的这段话中彰显出来:“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十九3下-6上)。在西奈山上透过摩西颁布的圣约,确立了以色列作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地位。数百年后,使徒彼得写给教会的书信,将各族各国的人都囊括在这一圣约应许之内:“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彼得前书二9-10)。”
 
评述:如同前面所讲的,亚伯拉罕之约比较复杂,不能多分简化。详见《亚伯拉罕之约都包含哪些内容?》。亚伯拉罕之约的记号也不能用“割礼”来代表。以色列民族之所以被宣告为被拣选的族类,是因为亚伯拉罕之约。这个民族是神所眷顾,虽然后来因着悖逆而被神管教,但是一直是神所爱的,有一天神会重新恢复这个民族(罗11:26-29)。详见《神和以色列人一共立了几个约?》《罗11:26中“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是什么意思?》。针对某一代的以色列民而言,因为神跟他们立了摩西之约,这是有条件的,他们如果不遵守,就不能做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后来因着他们的悖逆,他们被赶出迦南美地,耶稣的时代在公元70年左右圣殿被毁,摩西之约也因此告终(出19:5-6;来8:13)。伴随摩西之约的摩西律法有600多条,是一个整体,是神借着摩西专门赐给以色列人的,他们必须遵守,否则就被咒诅。并不是十诫才定以色列民的罪,摩西律法的每一条都可以给他们定罪,他们犯了一条,就等于犯了众条(加5:3;雅2:10;他23:3,23)。圣经并没有给摩西律法进行三份,这是人为的做法。也没有必要。详见《摩西律法是否可以分为道德律、礼仪律、民刑律?》。摩西之约和亚当之约也有很大的不同。亚当之约作为工作之约是和全人类立的,是永远的约,违背了整个世界都要消亡,遵守了人类和整个世界都被保守。亚当堕落之后人就背了约,只有耶稣除去人的罪之后,未来新天新地才完全实现,这也是新约的成就。而摩西之约是神单独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的,他们违背的最终结果也是死亡,但是不会影响整个世界。而且这个约不是永远的,现在已经被新约所替代。新约开始之后但凡信耶稣的人都是尊君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未来以色列真个民族归向主之后也会成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前2:9-10)。详见《罗11:26中“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是什么意思?》。

13、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文中提到“人类身处一个不可能的困境。一方面,人自己必须满足工作之约的要求、付上罪的工价。然而另一方面,只有神自己能够过一个完美的生活、承担罪的后果,并再次提供新生命。只有祂能够跨越深渊、重塑他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变得完全无能为力。在这悲惨的光景中,圣经宣告了好消息:“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拉太书四4-5)。神的介入是提供自己的一部分——袍的独生子,取了人的样式。耶稣由马利亚所生,却由圣灵感孕,因此既是人又是神,是人子又是神子,蒙差遣拯救被玷污的世界。为了成就这一切,必须处理亚当和他后裔的罪,以满足神的公义。如此就需要三件事:(1)工作之约由一位人类代表完美履行,(2)必须付上罪的赎价,以移除刑罚,(3)必须复原与父的生命之道。要想神的约民能再次享受神的国度与临在,这三件事都必须达成。”以及“1.过无罪的一生。为了履行工作之约,第二个亚当-—一个新的人类代表,必须取代第一个亚当。我们读到:“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十五45)。遗传的罪即“原罪”,是从伊甸园里的亚当开始,从那以后,每个亚当的后代都生来具有一个属罪的本性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圣经说:“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罗马书五19)。必须出现新的“一人”,才能拯救“众人”。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代表全人类过了无罪的一生,我们得知袍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希伯来书四19)。他也受过试探,但是试探并不等于犯罪(参见以弗所书四26-27)。袍没有像我们一样向试探屈服,袍在凡事上顺服天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8)。耶稣完美地为众人遵守了工作之约,即亚当失败的约。2.代赎的死。耶稣工作的第二部分是为百姓承担罪的刑罚,经历属灵的死和肉体的死。首先,他必须经历属灵的死,就是与父完全的隔绝。圣经记载:“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二十七46)。使徒保罗写道:“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五21)。罪的工价就是死,神将全世界的罪的工价都放在圣子身上。这一超乎我们理解的举动为我们提供了“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所有信靠耶稣的人都可以称义(就好比我从未犯过罪)。当象征着基督身体的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下(这是唯有神才能成就的),黑暗国度的时代与氛围结束了,光明国度的时代再次拉开。3.经历得胜的复活。要想耶稣的工作真的完成,他必须完成第三也是最后一个任务:藉着复活战胜肉体的死亡。使徒保罗写道:“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哥林多前书十五13-14,20-21)。藉着身体复活,基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确定的盼望,当袍在荣耀中降临,我们也将从死里复活,永远与他同在。著名的耶鲁大学教会史专家雅罗斯拉夫·裴礼康(JaroslavPelikan)思想道:“如果耶稣的确复活了,那么其他什么事都不再重要。如果耶稣并没有真的复活,那么其他什么事也都不重要。”完成赐生命的侍奉,基督毁灭了魔鬼的死亡作为。去往父的道路得以复原,生命的应许再次成为实际。耶稣如今可以在地上自由重建神的国度,他与门徒分享逾越节晚餐时,提到这一新约的国度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十四23-25)。诚然,新约已经成为实际。”
 
评述:要恢复人和神的关系,不需要三件事,乃是需要一件事就够了,就是耶稣的死而复活(罗4:25)。耶稣并不需要替代人类履行工作之约,耶稣的死替信他的人赎罪,这就够了。耶稣的无罪是作为赎罪祭的必要条件(林后5:21)。耶稣的复活是因为他赎罪的任务完成,被神接纳,也说明我们的罪已经被除掉,让我们的称义得到保证。复活的耶稣也是我们将来复活以及进入他的国的保证。详见《罗5:18-19是在讲基督的义归于我们吗?》《“基督主动的顺服”是什么意思?》。

14、改革宗教育原则#45:神的国已经部分降临(我们不需要等到末了才看到天国初熟的果子显现)。
文中提到“有些耶稣的信徒相信,末时耶和华的日子将完全毁灭世界,因此,他们看不到护理、治理被造界有何意义,毕竟“船都要沉了,何必忙着给船体抛光?”,他们的主张是基于使徒彼得和约翰的话:“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得后书三10,12下-13)。“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启示录二十一1)。但是这种完全毁灭说是对这些经文的误解,地球不会被摧毁,相反,它要被更新。对于完全毁灭说有好几个反对理由。第一,彼得后书的经文是关于末日的审判,而非毁灭。那里的火将使地球“被火烧尽”,使审判一览无余。火也会起到炼尽和洁净的功用,是一切都更新,为国度的完全设立作预备。糠秕要被烧灭,而麦子将要得救(马太福音三12)。”以及“第三个理由是新地与信徒身体复活之间的比方。我们先前指出,我们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既有延续性,又有间断性。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区别尽管奇妙,却无法磨灭延续性:复活的仍然是我们,也将是我们永远与主同在。那些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人不会是完全的新人类,而是曾经生活在地上的神的子民。透过这个比方,我们可以指望新地不会与先前的地球完全相异,而是现今的地球奇妙地更新成为新地。”
 
评述:需要解释什么是“毁灭”,挪亚时代神用洪水灭世,用的就是“毁灭destroy”这个词,翻译为“消亡”。“毁灭”不一定等于神让这个受造界归零,然后从无到有创造。但是一定意味着这个世界会有本质的更新,远超过挪亚时代的更新。彼后3:10-13提到的烈火是对这个世界的审判,在旧约也有预言,即便这个世界没有完全消失,也基本上会面目全非,而不是“除去罪的洁净”而已。详见《审判到来时地球会毁灭吗?》《彼后3:10的那一个手抄本是对的?》。

15、改革宗教育原则#46:圣经告诉我们,在末时,全地要从罪中得以净化和更新(而非被毁灭)。
文中提到“这个世界中最好的文物——从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将要在圣化的完全中留存,因为它们彰显了神的性情,因此返照了神的荣耀。再次强调,被造界的结构并未被堕落玷污,因此仍然是可救赎的。生活在这个堕落的“未然”世界的我们可以欢喜,因为我们已经品尝到了将来的实际。”
 
评述:按照圣经所描述的耶稣再来后审判这个世界的情景,以及全地因为发生的变化,这个世界的文物应该不会存在,这一次的更新不会亚于挪亚时代的洪水,挪亚时代神用水来毁灭,过去的文明也基本不存在了,只剩下部分遗迹或化石,未来耶稣的审判神用火来毁灭,旧的天地会彻底过去,只有新天新地,有公义居住其中。如同前面所陈述的,问题不是受造界的结构是否被玷污,乃是因为人的罪,整个受造界都在神的咒诅之下,最终会消亡,虽然不是彻底归零,但是会被彻底更新,圣经并没有用“救赎”这个词在受造界身上,乃是用在人身上,神也没有救赎天使,乃是救赎亚伯拉罕的后裔。救赎意味着除去罪,给与新的生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被带入神完美的国度。前面提到人的身体的延续性,这个意义其实不太大。如同耶稣死之前的身体和复活之后的身体,如同我们现在的身体和复活之后的身体,有本质的区别(林前15:42-44;腓3:20-21)。我们这个身体会回归尘土,虽然不会归于无有,但是和复活之后的身体是无法比拟的。同样的,这个世界虽然不会归于无有,但是和未来新的天地也是无法比拟的。哈利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