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看林前15:21-22
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和合本】
因为死亡既然是由一个人而来,死人的复活也是由一个人而来。原来,就像在亚当里所有的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所有的人也都将得以复活。【标准译本】
For since by a man came death, by a man also came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22 For as in Adam all die, so also in Christ all will be made alive. 【NASB】
For as by a man came death, by a man has come also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dead. 22 For as in Adam all die, so also in Christ shall all be made alive. 【ESV】
因着人有神的形象(创1:27;弗4:24),神赐给人普遍启示或一般启示(general revelation),这样的启示有五个特点:
1)、启示的内容是关于神的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真理(包括神的恩慈、智慧、永能和神性等)。罗1:19-21;诗19:1-6;33:5;104:24;徒14:17;17:24-25;弗4:24。
2)、启示的内容是关于每一个人的普遍责任(神把律法的功用刻在人心里,人知道必须顺服神,行出公义,追求圣洁,必须爱神和爱人)。罗2:14-15;弗4:24;太22:37-40。
3)、人普遍都有这个启示,人无可推诿(任何人都不能找借口说不认识神)。罗1:19-20;弗4:24。
4)、人普遍都压抑或阻挡了这个启示,都不再认识神。罗1:18.21-23,25,28。
5)、因着这样的启示,人普遍都知道自己该死,也都要被审判,在审判的时候都会闭嘴。罗1:32;3:19。
《为孩子立界限》(亨利·克劳德与约翰·汤森德)
第一部分:为什么孩子需要界限
第一章:未来始于现在
主要内容:本章通过一个青少年因缺乏责任感而面临困境的故事,强调界限对孩子品格发展的长期影响。父母今天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未来。
关键点:
- 界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理心等品格特质。
- 父母需通过持续的界限设定,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
- 缺乏界限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在关系和责任方面挣扎。
圣经依据:
- 箴言22:6:“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强调早期教养的持久影响。
第二章:品格是什么?
主要内容:本章定义品格为能力、道德框架、关系和行为的综合体。通过孩子学习控制冲动的例子,说明界限如何帮助孩子将外部规则内化为内在价值观。
关键点:
【备注:以下仅仅是总结,不等于同意其中观点,大家自行判断】
第一部分:什么是界线
第1章:一日没有界线的生活
主要内容:通过雪丽一天的混乱生活,展现缺乏界线的后果:过度顺从导致压力、疲惫和失控。雪丽面对母亲、孩子、丈夫、朋友的请求无法说“不”,内心充满内疚和痛苦,生活一团乱麻(P5-15)。
关键点:界线定义个人责任,区分“我的”和“非我的”。缺乏界线源于误解爱(约15:12),导致自我丧失,以为“爱”需无条件顺从(约15:12),忽视界线导致自我丧失。神设立界线(如创1:4),人类需效法。
一、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的详细内容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或Total Inability)是加尔文主义五要点(TULIP)的第一点,源自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 1618-1619)的《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多特信经》其中并没有出现 TULIP 这个缩写,TULIP 这个助记词最早普遍被认为是于20世纪初期,在美国逐渐发展并流行起来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多特信经的五大要点,以一个简单、易记的英文缩写形式进行普及和教学。
一、加尔文主义的称呼起源
- 起源时间:
- “加尔文主义”一词在16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用以描述约翰·加尔文的神学体系,特别是其预定论教义。
- 背景:
-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1536年初版,1559年终版)中系统阐述预定论、恩典救赎和神的主权,奠定加尔文主义基础。
- 1618-1619年的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正式确立有关的要点,以反驳阿民念主义(Arminianism),标志着“加尔文主义”作为神学术语的成型。
以下是新教的宗派的发展图:
一、背景
- 宗教环境:
- 时间:17世纪初,英格兰处于宗教改革后期。
- 国教会统治:英国国教会(Anglican Church)由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强制推行,保留天主教仪式(如主教制、繁复礼仪),引发新教改革派不满。
- 清教徒与分离派:清教徒(Puritans)寻求净化国教会,分离派(Separatists)是激进分支,主张完全脱离国教会,建立自治教会。分离派因拒绝国教会礼仪而受迫害(如监禁、罚款)。
- 政治与社会背景:
- 詹姆斯一世(1603-1625):1604年汉普顿宫会议拒绝清教徒改革要求,颁布《统一法案》(1604)强制国教会礼拜,分离派处境恶化。
- 迫害与逃亡:分离派因宗教自由受限,部分逃往荷兰(如莱顿,1608),但在荷兰面临文化隔阂、经济困难和担心子女失去英国身份。
一、清教徒的信仰背景与由来
- 信仰背景:
- 宗教环境:清教徒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英国,处于宗教改革(Reformation)后期。英格兰脱离罗马天主教后,英国国教会--圣公会(Anglican Church)保留了许多天主教仪式和等级制度(如主教制),引发部分新教徒不满。
- 神学基础:清教徒深受加尔文主义(Calvinism)影响,强调神的绝对主权、预定论(predestination)和圣经权威,反对国教会的“天主教残余”。
- 由来:
- 时间:约1560-1570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
- 起源:清教徒是英国国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寻求“净化”(purify)教会,清除天主教传统(如繁复礼仪、主教权威)。他们因主张更彻底的新教改革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意为“纯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