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匿名 (未验证), 18 一月, 2023

一对一门训是大使命的一部分,是主动的、刻意的、深思熟虑的门训。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家有不少的误解,为了帮助更好地践行大使命,我们列出一些常见的误区:

一、觉得三个月的时间到了或觉得时间有些长了就应该结束了。
其实时间不是关键,关键是彼此是否已经深入了解、是否已经熟练彼此的门训、是否已经开始和新的人门训,我们一方面要活像一家人,而不是熟悉的陌生人,有的人是慢热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熟悉,我们就需要忍耐,另一方面门训是大使命,需要传承,所以需要熟练到一定程度再找新的门训伙伴,当彼此都不熟练的时候就需要等待。有的人学习新的东西比较慢,一开始可以看着程序一项一项来,熟练后再灵活运用,争取不看程序也可以门训,慢慢就差不多了。

二、以为在一起吃个饭,聊一聊近况就是门训。
门训可以包含吃饭、聊天和关心彼此,但是这些不等于门训。门训是主动的、刻意的、深思熟虑的关系,是为了爱对方、为了帮助对方在信心和生命上成长而建立的关系。我们不容易有门训的意识,因为我们都是自私的,都想追求自己的舒适,而不想更多的付出,所以都想顺其自然。这恰恰成为我们成长的拦阻。当我们熟练一对一门训的方法之后,在我们在和任何人一起的时候,都可以使用一对一门训的方法来关心对方、认识对方、造就对方,这就是我们在门训方面的成长。

Zhangxq, 17 一月, 2023

背负主轭  得享安息  
经文:太11:29-30
日期:2023年1月15日  

一、负轭是什么意思? 
如同耕田或拉车的牛脖子上的轭,负轭意味着听从主人的命令,为主人干活。担担子也是类似的意思,你挑的担子就是谁的仆人,在服侍谁,听谁的。 学我的样式是类似的,原文是向我学习,也就是听我的。。为什么不是效法耶稣柔和谦卑的样式呢?后面是“因为”。如果说我们效法耶稣的原因是耶稣是柔和谦卑的话,不合乎逻辑和常理。但是如果我们负耶稣的轭,听耶稣的话,是因为耶稣是柔和谦卑的,就合乎常理了。下面会细讲。简单来说,你负谁的轭、担谁的担子、向谁学就等于向谁负责,听谁的、向谁交账。

匿名 (未验证), 13 一月, 2023

当我们用“特殊性倾向”这个词的时候,目的不是为了要分门别类,也不是为了给别人贴标签,乃是因为圣经的缘故。圣经里界定一男一女在婚姻里面的性关系才是神所喜悦的。这才是正常的性倾向。所以其他的我们就用“特殊性倾向”来界定。下面后详细解释。

根据罗1:21-27节,自从人类堕落以后,我们的所有层面都扭曲了,我们的性也已经不完美了。从创3就可以看出来,在没有犯罪之前,夫妻赤身露体不觉得羞耻,但是犯罪以后,彼此都用无花果树遮盖自己,同时远离神,因为他们惧怕。让他们惧怕的不是因为自己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乃是因为自己赤身露体。他们对性的认识已经扭曲。

Zhangxq, 10 一月, 2023

放下重担享受安息
经文: 太11:28
日期:2023年1月8日

一、经文的背景:
1、耶稣给众人传福音,他们不愿意悔改和相信耶稣,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却不是宗教领袖的朋友。自认为崇明通达的人,认为自己配得进天国的人,反而不认识耶稣,婴孩一样不配得进天国的人,类似税吏和罪人,反而认识耶稣,罪得赦免和能进天国。当时的犹太人都是因行为称义的,靠行为称义就是指你外在的表现或行为达到一定的标准了,才能被接纳,才会被爱。简单来说就是靠自己被神接纳被神所爱。罗9:31提到以色列人追求从律法而来的义,凭着行为求。从耶稣和他们的交往中也看出来。他们常常问耶稣的问题就是“我做些什么才得到永生”。我们也常问类似的问题。耶稣提出要遵行十诫,包括不要贪婪,他们还自以为自己做到了。其实根本没有做到。犹太人他们还形成很多规矩和习俗,在摩西律法之上的,甚至扭曲了律法本来的意思。

匿名 (未验证), 7 一月, 2023

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受伤的经历,那是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我们知道其背后的原理,好更好的管理我们的“受伤”,也让我们尽快地走出来,不然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一般什么时候感觉到受伤?
1、别人对我们的付出没有感谢的时候。
2、别人没有给我们应得的对待的时候。
3、别人说出不该说的攻击的话的时候。
4、别人背后说我们坏话或毁谤的时候。
5、别人没有给我们当得的对待的时候。
6、别人眼神、脸色、语气不好的时候。
7、别人表现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时候。
8、别人得罪我们却没有做道歉的时候。
9、别人表达对我们不满和批评的时候。
10、别人对我们的爱心有误会的时候。
11、当别人不理解和接纳我们的时候。
。。。

有人说,我们越在乎什么,越容易在什么上面受伤,当每个人都在乎自我的时候,这反而成了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没有我,也就没有所谓的伤害。

匿名 (未验证), 6 一月, 2023

6、让步关系(Concession relationship)

关系的连词包括:虽然、即便、纵然、即使。。。由although, though(尽管,即使。。还),however(无论怎样),whatever(无论什么),whoever(无论谁),whomever(无论谁),whichever(无论哪个),whenever(无论何时),wherever(无论哪里),whether(是否),no matter (who,what,where,when,etc) (无论……),等词引导,后面可以用“但是、然而、还”等词一起使用。让步关系表达的是因果不对称的关系,或是超乎预料的关系,有时候是“无因有果”或“有因无果”或“因和果是不合乎常理或反着来的”,等于无视前面的条件。比如:因果:因为你很丑,所以我不喜欢你。让步:尽管或虽然你很丑,我还是很喜欢你。圣经的例子:耶37:10;何9:12;约10:38;腓1:17-18“无论怎样”;路14:33“无论什么人,如不撇下一切”;加1:8“无论是我们或天使。。”;腓4:11-13“无论什么景况,都学会知足”;太21:22:“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太18:20“无论在哪里。。”。西3:23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西1:16;罗8:38-39.

Zhangxq, 5 一月, 2023

基督徒不被定罪的保障
经文:罗马书 8:34
日期:2023年1月1日
备注:无录音

背景:今天的主题经文虽是短短一节经文,但却概括了耶稣基督的中保事工的全部,即包括基督的死,复活,及其现今在 神的右边,替我们祈求。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们有着无法分开的联合的关系。因着耶稣基督为我们所做的,我们已经被称为神的儿女了。我们已经在耶稣基督里了。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8:1 
不定罪了也就是说不被判为有罪。站在审判台前,如果被判为有罪,那可是要被送下地狱的。然而,保罗在这里说在基督耶稣里的人不被定罪,不被判为有罪。主耶稣也曾说过。他说:“信他的人,不被定罪约3:18,信他的人不会受到罪的审判。为什么没有审判呢?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代替我们受了审判。这就是神的爱。
在上文18节和下文35节,提到了苦楚和患难,有人会觉得患难和苦楚是神抵挡我们的表现,是神定罪和惩罚在于我们的表现。所以28节保罗开始说万事互相效力是为了我们的益处,34节肯定说没有定罪的可能。这对于我们今天也是有现实的意义的。

匿名 (未验证), 4 一月, 2023

3、假设关系或条件关系(condition relationship)

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论结果。 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若、要是)。很多时候 表达的是充分条件,如果前面的条件满足,后面的结论就一定会达成。假设关系在圣经中有3种情况:可能发生、正在或真实发生、一定会或不会发生。。

比较常见的是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这等于告诉我们如果满足某一个条件,后面的就会或就可以或应该发生,具体是哪一种意思要看上下文。

比如:创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指的是可能会发生的,如果该隐做得好,就会被神悦纳,但是实际上该隐行得不好。但是该隐觉得他的祭物不被悦纳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神就是亚伯,他对亚伯和神生气,最后把亚伯给杀了。我们是不是很容易把问题或责任推给别人?或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而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你在对谁生气?

匿名 (未验证), 1 一月, 2023

基本的程序是唱歌,然后一项一项祷告,也可以唱歌和祷告相互穿插。

祷告的形式有一下几种:
一种是唱一首歌然后祷告,祷告的内容和歌曲有关。
一种是拿出一节或段经文,然后按照经文去祷告。
一种是宣讲和祷告有关的经文,然后按照经文去祷告。
一种是按照A.C.T.S来安排次序,先赞美神、然后认罪、然后感恩,最后为具体的事项祷告。
一种是按照不同的群体来祷告,比如为教会、弟兄姐妹、为政府、为不信的人,最后为自己祷告。

前面的内容和形式是可以混合的。比如唱歌的时候可以先唱赞美神的歌,然后为赞美神祷告,之后是唱认罪的歌,然后为认罪祷告。。。

祷告会的时间可以很短30分钟,也可以1个半小时,也可以2-3个小时,甚至通宵。时间越长,上面每一种祷告方式的时间就越长,内容就越详细。

匿名 (未验证), 30 十二月, 2022

第五课 圣经常见的关系

明白词组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会帮助我们明白经文的发展脉络、主旨和重点。需要留意的是:中文的翻译可能没有翻译出有关的连词,或翻译得不对,需要看多个版本,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是否是连词,是什么样的关系。不要以为有了某一个词,就一定是某一种关系。

1、因果关系(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前一分句或部分提出原因,后一分句说明结果。或者倒过来。 也可能句子的前后都有原因。因果关系让我们知道什么会导致什么,什么是什么的驱动。如果我们想要某种结果,我们需要具备什么因素。因果关系相当于充分条件,有了因,就会有果。关联词有:只因、因此、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麼)、如此看来、据此看来等。比如罗5:1;太13:58【常见的情况是“因为For”通常解释前面的句子,相对少见的例子是前因后果,比如诗篇16:8下;路18:5;太13:6;14:2-3,9;24:12;约13:11;来7:2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