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crumbs

Maike, 11 一月, 2025

陳怡光是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長年投入自學教育領域,並結合自學家長共同推動修法,爭取自學生的受教權。曾與妻子魏多麗合著《我家就是國際學校─台灣爸爸╳波蘭媽媽的地球村教養經驗》,目前正籌辦自學實驗大學。
孩子面對未來快速變動的世界,家長無法只傳授既有成功經驗,自己也必須多元學習。陳怡光以自學爸爸的經驗,提出家長的三堂課:探究與實作、陪伴與選擇,以及帶給孩子自信和勇氣。希望能將多年自學經驗推展出去,培養更多未來主人翁解決事情的能力。
 

Maike, 11 一月, 2025

楊逸帆就讀宜蘭人文中學,身為宜蘭人文無學籍行動中學的首批學生,自主學習讓他跳脫傳統教育的框架,探索各領域的知識。14歲開拍紀錄片《不想考基測》,追蹤四位體制外學校國中生,從面臨基測到進入大學的轉變,探索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隔年獲選為公視、國藝會「最年輕紀錄片導演」。隨著資訊科技進步,媒體的教育是撲天蓋地,他發現教育發生的場域不再只是家庭、學校與社會。於是開始著手在雲端媒體平台上實驗他理想中的網路學校。2012年,他成立《Awakening雜誌》,為青年的未來尋找更開闊的可能;獲2012臺灣國際社會企業論壇青年提案冠軍,團隊一年內擴張到兩岸三地及美國。同年內,取得國際 Altern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ation | AERO 教育組織台灣總代表身份,將積極在台推動教育創新。

Maike, 11 一月, 2025

自學教育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不過自學考驗的不只有自制力,還有對孤單的耐受力,今年剛考上大學的李洛,高二時決定自學,熱愛音樂的他,一邊鑽研音樂、一邊個人自學,漸漸地他發現自己,還是需要同儕的陪伴與交流,儘管最後還是繼續自學,並且完成高中學業,但是也藉由自學探索過程中更了解自己。另外高中三年都自學的黃薏如,則是選擇了跟一般人不同的人生順序,自學三年後她先踏入職場再考大學,這些孩子都破除了以往對教育的制式想像。他們如何在教育之路找尋自我?

Maike, 11 一月, 2025

第一個點也許沒有講的夠清楚,當然要告訴小孩要進步的地方,但是如果多半的時候都是強調孩子哪裡不對,哪裡做得不好,就會很不平衡。身為父母,有時候我們因為累了,還是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與標準,我們很容易生氣,對孩子沒有耐心,一直說出孩子做不好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包括我自己)我們要把握每個機會讚美孩子做很好的地方,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有無條件的愛,也讓他們很開心的追求目標,追求卓越,而不是害怕做錯,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希望這三個建議會幫助你幫助孩子學習時更有效率,更開心,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祝大家平安,開心的學習!

Maike, 11 一月, 2025

透過自學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吧! | 彥良 金 | TEDxFJCU (https://youtube.com/watch?v=xiUic16yRFk)
為什麼大學唸的科系對我們都是學非所用?我們常常在畢業後,還要花一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尋找自我的方向,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達到自我學習的可能性,Wade提供了自學方法的經驗談,以及他過人的邏輯能力整理出的學習方法,為大家開啟跟上自學潮流的大門。